厦门记忆:飘过望高石的风雨声

点击数:2958 更新时间:2017-09-20 17:37:32 来源: 厦门生活、逛路岛_逛鹭岛-返回
想获得更多厦门生活知识及商品优惠信息请点击这里客服咨询:
厦门记忆:飘过望高石的风雨声 原创 2017-09-14 刘小亮 鹭客社 鹭客社 profile_inner"> 鹭客社
p 微信号 AMOYLOOKERS
功能介绍 鹭客社(LOOKERS)文化社群秉承“守望乡土、再造人文”的使命,以厦门为轴心,以公益为宗旨,以自然和人文为契入点,首倡“鹭客·LOOKER”,也就是“乡土守望者”的新生活方式与新生存理念,打造众生兼爱的尘世故乡。



rich_media_content

厦门记忆:飘过望高石的风雨声


大清攻破厦门后,凭借阮旻锡的才学在大清官府中谋求一官半职是不成问题的,但阮旻锡可贵可敬之处就是在此,不为五斗米而丧失信仰与人格,彰显阮旻锡那文人心气高洁的风骨。遗憾的是他的著作因“词气有狂悖之处”,他在夕阳寮的诗文在乾隆时代就被禁毁,惨遭文祸,其他著作绝大多数也因战乱等亡佚不存。难怪王步蟾会有“著述飘零遗址在,夕阳空对夕阳寮”之叹。就是这样,后人们也因阮旻锡在此隐居而记住了夕阳竂,记住了望高山,记住了望高石。





军转文艺之窗:

听说在厦门鹭江道和平码头对面有一座山叫望高山,山上有块巨石叫望高石,也称望哥石,还有叫望夫石的。一块石头怎么有这么多称呼,而且还有大小望高石两个位置的争议?百年前,望哥石可是嘉禾屿一处地标式的景点,就像鼓浪屿的日光岩一样闻名遐迩。望高石因那个女子登石盼夫归的传说让这里颇具几分浪漫情怀,因众多文人墨客的题字诗文让这里也成为风雅吟诗文字激扬的好去处,因绝对的高度在鹭江沿岸一线独领风骚数百年。可以想像当年人们登临望高石山顶那“一揽众山小”的豪情,厦鼓海峡及方圆数十公里范围的海岛风光尽收眼底。张名扬《登峰窠石春望》有诗句为证:“高峰突兀对禾城,万井人烟一望平”。另外,望高石犹如一台横跨时空的留声机,不论寒暑更迭,春秋交错,它播放着鹭岛几百年的风云往事,记载着一段段小渔村不断演变发展的历史。望高石下也沉淀着海岛渔村数百年春华秋实的人文厚重。这都让我有一种无法言表的冲动,指引着我要去探寻那望高山上的望高石。







厦门记忆:飘过望高石的风雨声



厦门记忆:飘过望高石的风雨声


深秋的厦门,依然是那样的热烈如火,择一个阳光明媚、海风拂面的日子,带着几分神秘,带着几分惬意穿梭于鹭江沿岸栋栋高楼大厦间,徜徉在望高山周围星罗棋布的深巷里弄,希望凭借自己的脚力能走出心中的答案。走出厦门百年老街中山路出海口,左拐是一若大的广场,颇具匠心的建筑师创意将南半球的地图描绘雕刻在广场中央,再现了由厦门开端的海上丝绸之路历经的轨迹,围绕着广场四周地板上的大理石条纹上雕刻着近现代厦门发展演义的重大事件和实业兴国的历史痕迹,这些都映衬着厦门人非常精致的治城理念。我试图能从这里找到望高石的丁点线索,但没能如愿。继续前行着,海滨大厦和渣打银行从旁边略过,在水仙路与鹭江道交叉的路口,一块高达十几米的巨石吸引着我的眼球,难道就是要找的望高石吗?不象,因这石头在高耸入云的摩天高楼间并没有鹤立鸡群的高度。怀着好奇的心来到石峰底下,当下正值秋分,若大的石头上上下下已是遍布爬山虎,就好像穿上了一件绿衣裳,略有几分媚姿。人站立石头下方显得非常渺小,在新领荟广场举头仰视着如峰的巨石,依然宏伟俊秀,在上方隐约见到爬山虎掩盖下“水天一色”四个雕刻的淡红字迹,在岁月的冲刷下已逐渐褪色,不太会引起人来人往的游客在意。我纳闷着,这里景非景,为何会留下文人骚客的痕迹呢?终于在巨石转角向水仙路方向的凹陷处,看到一块厦门市人民政府1982年立的“阮旻锡夕阳寮隐居处遗址”保护碑,为市级文化保护单位。通过在网络上找到了这一关联线索。1870年,英国人汤姆森在鼓浪屿方向拍摄的照片中,就可看出“水天一色”石刻下有座看似寺庙的亭屋,有说是水仙宫的,更多的倾向于夕阳寮的说法,对此产生意见分歧。据《厦门地名志》载,夕阳寮在竹寮巷,应在半山腰中。我臆想,当年的水仙宫与夕阳寮是不是在同一地方,只是不同时期叫法不同罢了。比对着史料,如若重合也能说得通。此刻,站立的脚下,面对的建筑,都是历经百年以上的风吹雨打,也不知经过多少次改造重建的变迁与轮回,眼前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旧貌换新颜了。如今留下的可找寻的,只有在石壁上多处架梁搭屋凿下的榫眼,这让人能有充分想象的空间。顺着水仙路一侧有一条陡峭石阶羊肠小道可以直达石峰顶,如今是铁栅栏围绕着,里面有一排高压变电机器发出“嗡嗡”作响,一棵老榕树繁茂的枝叶象大伞一样延伸开来,盖住了半面石块也遮掩了半面的变电器,所幸还能进入,巨石顶上留下了道道人工开凿清晰可见的石磴,还有两排交叉很深的榫眼,究竟是作何用也不得而知。现在石磴上已是排列着潮湿的枯枝残叶,走上去还会“吱吱”作响。站在石顶,视野顿时开阔一亮,心情更是豁然开朗,迎面的海风习习吹来打在脸庞上好舒服,只见石头下方的鹭江道是车水马龙,眺望不远处的鼓浪屿旖旎秀美的风光,犹如一精致的盆景映入眼帘,真是一个观景好平台,此时方才明白石块前方留下闲云野鹤的文人们“水天一色”的意境。正要走下石顶离开时,一个惊奇的发现让我兴奋不已,就在石块右边中部石墙壁上依稀可见雕刻的“望石”二字,是乾隆丁卯仲秌(1747年)王永鑑留下的墨迹。这里是望高山的望高石吗?但仍不解,因为对面小路之隔有更高的石块,上面前侧也留有很多凿下的榫眼,石顶还搭着简易的房屋,很明显有人居住着,其他却找不到任何痕迹了。



厦门记忆:飘过望高石的风雨声



厦门记忆:飘过望高石的风雨声


由竹寮巷往里走,正好碰见一老阿伯,便细细打听起望高山和望高石,但还是令人失望。阿伯说自己是漳州龙海人,租住在这里才二十几年。阿伯告诉我,这山现在叫同文顶,周边几条巷子道路弯曲狭小,而且高低落差大,交通生活极为不便,这一带原住房东基本都搬走了。说起望高石,他也不能肯定,只是曾经听人讲起过,在七中里面好像有一巨大石峰,上面现在建有凉亭,大概便是同文顶最高点吧。


谢过阿伯,继续着望高石的探寻。心里真是佩服先人的智慧,在同文顶方圆2公里左右范围,小巷里弄如蜘蛛网一样错综交叉着,留下叉道巷名尽然这么多,有三十六崎巷、打铁头刀街、竹寮巷、大连兴宾馆巷、白厝墓、泰山路、小走马路、武当分镇横巷、大字酒巷、通奉第巷等等,足以让游人转晕。从“水天一色”到同文顶峰原本只有四、五百米左右的路程,但现在被围墙丛丛阻隔,还得沿着三十六崎巷白氏宗祠转打铁头刀街向上,从白厝墓旁略过,再向上到达大连兴宾馆巷的同文书院旧址。如今的同文顶经过百年风雨的更迭交错,不再是同文书院,不再是第二中心小学、不再是同文中学、不再是思明中学、不再是厦门七中、不再是旅游工商学校了。现在这里是厦门市教育受理中心和社科联等单位的办公场所,早已没有了书声朗朗朝气蓬勃的校园气息。书院内榕树须根垂地、空旷幽静天际、高温烈日蝉鸣、枯枝落叶一地、楼空人去蜘网,让来人自然心生一丝苍凉与孤寂。




厦门记忆:飘过望高石的风雨声



厦门记忆:飘过望高石的风雨声


在进入社科联的大门的右侧墙壁上,挂满了各种牌子,最吸引眼球的是用繁体字书写的“同文书院”牌子,注明书院创立于1898年3月12日。辗转拐弯处,一块巨石矗立在眼前,榕树偎依着石块,石块依拖在榕树的怀抱中,望哥石就在面前。在入口的大理石碑上雕刻“同文校友园”探知,90年代,同文顶望高石改造工程是旅菲校友李赐爵捐建的,依照望高石原本形状而建,与校园风格相近。有人说,历史就是由时间的远逝加上事件的累积以及人文的荟萃不断沉淀绘就的。听说望高石上两个亭子位置,在改造前是两座非常坚固的军用碉堡工事,就像鼓浪屿日光岩上的碉堡一样,是日本人入侵统治时期构筑的军事设施。从其占据的军事险要地形来看,可以窥见当年日本浪人侵略中国的野心之大,图谋永久占领之远令人警醒。




厦门记忆:飘过望高石的风雨声


通往石顶的小径也许长久已无人踏足,积了厚厚一层榕叶枯枝,踩踏上去还会渗出一些积水。几层石阶拐角向上,三张石桌展现均匀分布在空旷之地和几棵垂柳之下,桌面也是绿苔肆意生长。对面石墙壁上青苔斑驳,还是依稀可见民国十三年蔡少轩题写的摩崖石刻“满径丛林灿异葩,古色古香傲烟霞。柏盘峭壁倒悬树,笋插峨岩横茁芽。怪石负隅惊虎豹,云松腾甲作龙蛇。幽篁深处疑将断,转过山腰路不遐。”诗人细腻的描绘又让后人仿佛看到了当年望高石的风情。石缝之间扎根的榕树倒也是在夹缝中顽强的挺立,根须随处垂挂,枝叶随意伸张,遮挡住登上台阶的小道。沿着有些陡峭的台阶攀登而上,首先进入视野的是宝珠亭,倚亭瞭望,南面虽有高楼,但依然可见和平码头和鹭江海面上船来船往。手扶栏杆,背冒微汗继续向上攀登,看到左边石崖上有些模糊“望哥石”的石刻,细细分辨,才知是1988年厦门市书法家高怀的墨印,也证实了望哥石藏身于同文书院的说法。再经过十几台阶就是最高顶峰,一座古香古色还尚未命名的亭子,这就是我要探寻的望高山的望高石顶峰了,曾经是鹭江沿岸一线的至高点,象一位战士在岗,凝视着鹭岛数百年的春华秋实。另外,关于“望哥石”的由来,王歩蟾《鹭门杂咏》“深闺对镜损朱颜,夫婿经商久不还。忽报洋船将入港,望高山上望夫山。”传说绘声绘影,更具浪漫主义色彩。如今望高石依旧在,但沿岸一线摩天高楼林立密集,已望不到更远的海面,望不到来往的船只,也没有了当年那些盼望夫婿经商久不还的女子了。

《嘉禾名胜记》记载:在凤凰山之南数百步,上有望高石。向西二百余步临海复有一石大半之,俗呼大望高石。小望高石可登以望海,每番舶将至,登者如蚁,极目担门之外,水天无际,远远见小黑点形似棋子,须臾渐大,岿然如山,则番舶至矣。由此可以推定,当初的望高山就是后面的凤凰山到如今的同文顶。望高石也可以分别认定,“水天一色”处是小望高石,同文顶峰则是大望高石了,这是我个人的推定。




厦门记忆:飘过望高石的风雨声


站在望高石顶峰,脚下所站的方位就是百年前同文书院,抚今追昔,顿时思绪连绵。大小两座望高石相距不远,虽然都可以称为望高石,或者望夫石,再或者望哥石,也曾经都是留守在家的女子登高望夫归来的地方,但两处望高石还因各具独特的往事被后人所铭记。
“石不在高,有仙则名”,小望高石因石峰下诗人阮旻锡曾隐居此处而闻名。史料记载阮旻锡,字畴生。郑成功踞厦门时,入储贤馆,追随郑成功,参与策划军政大事。1662年,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第二年去世,清军又攻破厦门,旻锡弃家行道,云游四方,留滞燕云(北京)二十余年。郑成功孙郑克塽归顺清廷后,阮旻锡削发为僧,后隐居武夷山。1690年返厦,时年68岁,遂隐居于望高山麓以终。阮旻锡一生著作甚丰,《厦门志》中所载书目有《梦庵长短句》、《夕阳寮文稿》等二十多部。我在想,阮旻锡一生著书立学,一定是一个心性坚如磐石之人,他一生只追随郑成功一人,胸怀复明理想矢志不移,这是阮旻锡从一而终高贵品质的魅力所在。我作假设,在大清攻破厦门后,凭借阮旻锡的才学在大清官府中谋求一官半职是不成问题的,但阮旻锡可贵可敬之处就是在此,不为五斗米而丧失信仰与人格,彰显阮旻锡那文人心气高洁的风骨。遗憾的是他的著作因“词气有狂悖之处”,他在夕阳寮的诗文在乾隆时代就被禁毁,惨遭文祸,其他著作绝大多数也因战乱等亡佚不存。难怪王步蟾会有“著述飘零遗址在,夕阳空对夕阳寮”之叹。就是这样,后人们也因阮旻锡在此隐居而记住了夕阳竂,记住了望高山,记住了望高石。




厦门记忆:飘过望高石的风雨声



厦门记忆:飘过望高石的风雨声


同文顶的望高石,也因同文书院的创立更加璀璨夺目,书院内望高石同时也在寓意同文学子不断攀登科学高峰之意境。还有望高石顶峰上如同北京大学末名湖的“末名亭”,是多少同文学子精神的安放地。让我们再回首同文百年办学的沧桑之路,1898年创立同文书院提倡新学之初,正是封建社会风雨飘摇八股考试废除之时,厦门著名乡绅叶清池、黄奕住、黄秀烺等六人及美国驻厦领事馆合力倡办同文书院,并聘请美国人为院长。同文书院曾经创造了许多纪录,书写了厦门教育事业光辉的一页:同文书院是厦门第一所开办了与宗教无关的新式学堂;是厦门岛内第一所“用欧美语言文字教授我国学子”的新式学堂;1918年同文书院大学部成立,是福建省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1929年美国人在同文浇铸了厦门第一个水泥篮球场;1934年同文师生创建第一个无线广播电台;1926年是厦门第一所开创男女同校先河……望高石下的同文书院让望高石声名远扬,这里曾经引领厦门新式教育的方向,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同文学子,也把望高石带向了更远更广阔的地方,多少同文校友归来都要再登一回望高石,因为望高石就代表着同文顶同文母校的精神高地。




厦门记忆:飘过望高石的风雨声




在同文校友园内,发现一块出土的中英两种文字雕刻黄秀烺1930年捐建的石碑,我看出了一个疑点。在史料里不难发现,关于黄秀烺生卒时间是(1859年-1925年),捐建碑文是1930年立的,也就是黄秀烺逝世5年后出资捐建的,里面存在疑问是显而易见的,这里面究竟有什么故事也不得而知。从相关史海资料里纵观黄秀烺的一生,他也曾捐巨资修葺泉州东西塔、厦门同文书院、檗谷黄氏大宗祠,营建厦门码头等公益事情,但黄秀烺冲其量只是一个旅菲归来的富商而已,不被人看好的是在风雨飘摇的变革年代里,黄秀烺犹如摇摆不定的墙头草。在大清没有被推翻就出钱示好朝廷,辛亥革命爆发就倒向孙中山,后又见风使舵向黎元洪献媚,这是典型的重利轻义的商人特质。再则,黄秀烺自知没有多少文化根底,还一味嗜好干一些沽名钓誉的事,比如被清政府封做中宪大夫也许是堆集银两捐献出来的;黄秀烺在老家东石檗谷耗费25万元的巨额银元建家族墓园,其中大部钱财用于遍请包括逊清的文武状元在内的达官显贵、文人雅士100多人题字撰文,并刊刻于石,嵌入建筑构建中,虽然创造了佳话,但只是个人家族的历史,难以为人称颂而流芳百世。但历史是公正的,黄秀烺是泉州的名人,一代富商是对其最恰当的定位。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望高石已经被周边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掩盖了往日耀眼的光彩,没落在城市的边角落里,融入到这座城市厚重的底色里。无论风雨如何变幻,望高石依然还是望高石,不能充当时代弄潮流的前浪,就充当鹭岛变迁更迭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不是吗,望高石的前方,它不是在见证着鼓浪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辉煌吗!不是吗,望高石的旁边,它不是在见证着厦门历史上第一条轨道交通穿梭而过!不是吗,望高石的后方,它不是在见证着“金砖五国”厦门会晤迎接八方宾客的伟大时刻!不是吗,在望高石不是在见证着昔日嘉禾屿这个小渔村不断演变成一座现代化海滨城市的履痕。



往期导读:
LOOK 厦门:鹭岛的味道,尽在八市里

LOOK 三明:山林深处寻土堡







厦门记忆:飘过望高石的风雨声

作者简介:刘小亮,1975年生,江西萍乡人,军转干部,现厦门翔安某执法大队工作。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厦门记忆:飘过望高石的风雨声 







var[br]本资讯信息是来自 [a title="逛鹭岛" href="http://www.xmgbuy.com/"]逛鹭岛[/a] 小编 通过网络收集而来的关于厦门最新最热门的本地资讯。[br]您若也有需要分享的可以直接在我们网站上分享你的内容,让大家都知道。[br]版权声明,本活动信息隶属网络收集而来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清除信息。

获得更多厦门生活知识及商品优惠信息请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微信小程序和微信公众号

 
想获得更多厦门生活知识及商品优惠信息请点击这里....
【责任编辑:csw8923

大家推荐

(我也要来推荐)

留言评价

共有0条评论
重要提示:
你设置的联系邮箱是*: (当有人给你留言回复之时,联系邮箱可以及时通知你)
我们建议你填写正确的邮箱地址,如果你之前填写邮箱地址是错误的可以通过 【修改资料】 来重新设置
商业推广版块信息发布免费开放
加入圈子

【点击这里 - 扫描二维码加入主题圈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