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往事:林语堂寂寞思乡情

点击数:6064 更新时间:2017-10-18 09:59:02 来源: 厦门生活、逛路岛_逛鹭岛-返回
想获得更多厦门生活知识及商品优惠信息请点击这里客服咨询:

<a style=台湾往事:林语堂寂寞思乡情" title="台湾往事:林语堂寂寞思乡情" />


前言:


林语堂从闽南山乡走出,在鼓浪屿成家立业,在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在美国出版《吾国吾民》,晚年回到台湾定居,一生光辉灿烂。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民,有自己心灵故土,而他82年生命的起点与终点都离不开深深的台湾海峡,闽台是他的家乡;他熟悉西方,却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寻找为人处世之道,寻找生命的归宿,却找不回他梦中的故乡。


林语堂最后十年一文,一部分内容在前几年的《台海杂志》刊登过一次,如今重新修改整理,突出林语堂自美返台的心路历程与背后的牵线人。一代文化巨子最后的背影,给我们后人的思考乃是,心灵的故乡在你触及不到的地方。




只因思乡叶落要归根

“大约有半个世纪了,我一直没有回到故乡,但家乡一草一木,低首缅想,历历如在目前。有时在梦中游故里,依然看见门前那清澈的溪流,映出自己儿时的形象。”


1962年林语堂到香港来看次女林太乙与在香港新闻处任职的女婿黎明,尽管太平山、愉景湾安静而美丽,但林语堂却说不够好,这些山不如家乡板仔的山,那才是秀美之山。


他以秀美形容板仔的山,不为其他,其实是一位游子的典型思乡心态,漂泊了多年之后,林语堂有从美国回乡的心理需求。


1965年,林语堂在70大寿宴席上所写的一首诗披露了他归乡的心情:“三十年来如一梦,鸡鸣而起营营,催人岁月去无声,倦云游子意,万里忆江城。自是文章千古事,斩除鄙吝还兴,乱云卷毂纹平,当空明月在,咏咏宏余生。”因为韶华不再,岁月催他归故乡。


林语堂本人在1967年12月11日,林语堂在接受台湾记者访问时说,“大约有半个世纪了,我一直没有回到故乡,但家乡一草一木,低首缅想,历历如在目前。有时在梦中游故里,依然看见门前那清澈的溪流,映出自己儿时的形象。”


台湾往事:林语堂寂寞思乡情



故土在远方

“我们一生的作为,会留在我们身后,世人的毁誉,不啻风马牛,也毫不相干了。”


林语堂到晚年,尽管对许多事想得很开,但是唯独乡情化不开,因为真正的故土回不了,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的隔绝使林语堂在海峡的东岸停下了他的脚步,只能望洋兴叹。

在60多年前两岸对立的年代里,选择留在国外,还是回到中国,是回到台湾还是回到大陆,让文人知识分子反复掂量自己的价值取向与政治倾向。这曾经是历史性的选择,那些文化巨子,更是无法回避这样的选择。


林语堂是那个时代兼通中西的文化名人,他爱国,但他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民,他对蒋介石有期许。在抗战期间,他在《新中国的诞生》一文中说,蒋介石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他的智慧及道德观念足以应付日本的侵略及国共的纠纷。期间林语堂曾经在给宋美龄写信说,他可以以非官方发言人的角色,以中国普通民众为抗战发声,为中国发声。1944年,他向宋美龄提出盼望已久的请求,请求“蒋委员长”赐他四个字“文章报国”,这样他便死而无憾了。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林语堂在海外听到这一消息时,却热泪滚滚而下。他对共产主义不感兴趣,甚至有过强烈的批评。1954年林语堂赴南洋大学任校长之前,声称南洋大学将成为“反共的堡垒”,而半年之后不欢而散离开了新加坡的林语堂更是发表了一篇长文,对中国共产党多加批评。


在那个年代里,林语堂一边思念故乡,一方面批评大陆政权,这种政治立场与本能文化认同矛盾导致了他越想念故土,然而故土离他也越来越远。1962年到香港的林语堂承认,此生没有机会再看到家乡的那些山陵了。


一旦选择到台北,那么回到大陆的机会就是一个未知的梦,只能在梦里萦绕几百回,只能在海峡的东岸眺望西岸,圆半个思乡梦,林语堂心中一目了然。



台湾往事:林语堂寂寞思乡情


宋美龄的角色

林语堂想回中国,但是得有人邀请他回来。而请得动林语堂回来的人是宋美龄。


宋美龄、林语堂私交不错,两人自上个世纪3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通信来往,这与两人的经历、理念有一些关系。林语堂第一次从美国回到重庆的第二天就去拜见了蒋介石与宋美龄,1940年,林语堂欲回美国征求宋美龄的意见,宋美龄给他办了一个官员签证,在离开重庆之前蒋介石与宋美龄再次宴请林语堂。


不仅林语堂与宋美龄本人关系不错,林语堂的夫人廖翠凤也几次写信给宋美龄,可见,林家与最风光的“第一夫人”宋美龄关系非同一般。


台湾往事:林语堂寂寞思乡情


台湾往事:林语堂寂寞思乡情


台湾往事:林语堂寂寞思乡情

(第三张是林语堂全家福)


时近50年的林语堂开始了研制他痴迷已久的中文打字机,1947年5月22日上午,小心翼翼地把这台名为“明快”的打字机从工厂抱回了家。林语堂身在美国纽约,为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专利,林语堂戴着老花镜,写了长达8万多字的专利书,蓝图画了39幅,字字斟酌,历时长达六年半,才申请到专利。样机研制成功,专利申请到之后,还得把得把发明成果投入商品生产领域才行。虽然明快打字机试验成功的消息却像长了翅膀一样,早已从美国飞遍了中国大陆,但当时中国燃起了内战的烽火,没有一个商人愿意对一项销售市场不稳定的商品投入大量资金。然而冷酷的现实浇湿了发明梦,不成熟的大陆市场、动荡的局势,使他一腔热血迅速冷冻,林不仅化了他12万美元积蓄,而且还负了一大笔债,被迫卖掉了在美国的许多家具艰难时刻,当时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陈源上门拜访林语堂,希望林语堂同意由他们向该组织提名为美术与文化组主任一职。为了还债,林语堂答应了。


1953年,林语堂与曾经合伙人赛珍珠因为版税问题闹翻,要求收回版权,还声称“我看透了一个美国人”。此时的林语堂却给宋美龄寄去自己最新出版的一本新书(《啼笑皆非》),而这一年正是林语堂与赛珍珠彻底分手之时。宋美龄此时第一次提出,希望林语堂与家人到台湾。不过,林语堂在回信中提到他没有到台湾是因为发明中文打字机破产了,没有钱回来。之后林语堂便与台湾当局方面有了许多联系。50年代初林语堂与女儿林太乙在美国创办《天风》杂志,而他们借用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在纽约唐人街的办公室作为营业场所。1954年到1955年间,据林语堂所说,他此时是“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的顾问”,而他的女婿黎明则在联合国找到了一份秘书工作。


马星野:操作林语堂回台的关键人物

1954年到1955年的半年中,林语堂率全家到新加坡出任南洋大学校长,然而他与南洋大洋却演出一场难解难分的恩怨,不欢而散。1955年离开新加坡之后的林语堂与夫人在法国坎城住了一年多,因夫人廖翠凤不喜欢冷清,于是返回美国。而此时的林语堂开始动回台湾的念头。


在林语堂到台北定居这件事上,这可能不仅仅是林语堂或宋美龄的个人想法,而且仅有可能是与当时台湾当局鼓动海外中国名人回到台湾的考虑与计划有关的,目前虽然还没有完整的信息来表明谁是这一计划的执行者,但如果我们将零散的信息串在一起,发现其中有一个人物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就是马星野。


马星野是第一个留美学新闻的中国人,浙江平阳人。1934年回国,之后担任国民党宣传部新闻事业处处长、《中央日报》社社长,1953年起被台湾当局派往南美任“大使”,后又回台湾担任“中央社”社长。


台湾往事:林语堂寂寞思乡情


马星野与林语堂最初是如何认识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在林语堂在台湾的最后十年中,马星野多次出现在林家的许多重大活动中,而且林语堂多次提及他晚年与马星野谈话的一些内容,显现关系非同一般。如林1965年林语堂女儿们为他在纽约举行七十大寿,马星野及“中央社”的人员一同参加,1969年马星野一家参加林语堂与廖翠凤结婚五十周年宴会。台北林语堂故居主任蔡佳芳认为,马星野应该是一个重要的人物。


1957年马星野辞去《中央日报》社长一职,被改任为“中央第四组主任”。同年参加“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团”,他到纽约去看林语堂,并劝林语堂到台湾去看看。


1958年正值金门炮战爆发之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到台湾访问。此时林语堂应马星野之邀请,首次抵台湾访问两周。在松山机场下机时,欢迎林语堂的人如海如潮。林语堂在台湾的半个月中,朝野上下有千人之多到他下榻的“大同之家”拜访,蒋介石与宋美龄还在士林官邸会见林语堂,期间林语堂谈起《红楼梦》翻译的问题。1962年林语堂《逃向自由城》一文在美发表,第二年,他将此文交给“中央社”译发。1962年林语堂再次应马星野之邀,以民间“亲善大使”之身分,到中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哥伦比亚、智利、秘鲁、阿根廷、乌拉圭和巴西等国旅行演讲,替台湾当局作国际宣传。1964年马星野到美国,约林语堂为“中央通讯社”写专栏,林语堂欣然接受。1965年马星野再次邀请林语堂为“中央通讯社”撰写《无所不谈》专栏文章。


还乡年纪应还乡:1965年尘埃落定选台北

“从此是,无牵挂,不逾矩,文章泻。是还乡年纪应还乡呀!


1965年林语堂七十岁寿宴上,“中央通讯社”做诗贺他生日。生日中,台湾方面的祝贺诗及林语堂自己写的诗透露了经过台湾方面的种种努力,林语堂作出回台定居的决心:“论语翻新人间世,幽默媲美萧翁,吾土吾民扬天声,瞬息京华去,奔向自由城。橡笔挥来老益健,玄言翊赞中兴,河山光复贼氛平,仙槎迎回国,传杯庆长生。”林语堂同时在回复“总统府秘书长”张岳军寄赠的贺寿诗中说,“从此是,无牵挂,不逾矩,文章泻。是还乡年纪应还乡呀!”应该说,1965年林语堂下定了到台湾长期定居的决心。


1966年林语堂返台,为长期定居作准备。马星野夫妇在“自由之家”为他们设酒会,当时台湾政要名流几乎都到了,蒋介石在台湾南部接见他,闽南同乡会请他们吃饭,林语堂感受到“好像在做梦,好像回到了故乡”。蒋介石知道林语堂要定居台湾,曾想叫他出任“考试院”副院长之职,但他没有接受。为了便于林语堂舒适的晚年,蒋介石下令送给他在台北阳明山的一块地,建一座别墅作为安享晚年的场所,这就是现在台北的林语堂故居。

台湾往事:林语堂寂寞思乡情


台湾往事:林语堂寂寞思乡情


台湾往事:林语堂寂寞思乡情

(三张图:分别是漳州、厦门、台北林语堂故居)



不甘寂寞的最后十年


回到台湾,林语堂自然又成了社会名流圈中的不可或少的一分子。据蔡佳芳介绍,林语堂是一个爱热闹的人,大批老朋友之外,又交了许多朋友。黄季陆、罗家伦、吴大猷、刘绍唐、查良钊、蒋复璁、李济、张大干、钱穆、谢冰莹、钱思亮、黎东方、叶公超等都是林语堂经常往来的朋友,他夫妻两家林氏、廖氏家族的大批亲眷也在台湾,使他再也没有在国外的孤寂感。蒋经国也多次到林语堂家拜访。平时台湾各界常邀请他去演讲,文学艺术界人士还在台北专为他举行过“幽默之夜”晚会。1975年10月10日,香港的一批朋友为林语堂八十大寿在利园酒店为其设庆寿宴。13日,台北学术、文化、艺术、新闻等10多个团体,在大陆餐厅举行盛大茶会,庆祝林语堂八十大寿。这一年《华冈学报》出版《庆祝林语堂先生八十岁论文集》,内有宋美龄、张群、蒋纬国、钱复、蒋复璁、曾宝荪、马星野、谢冰莹等人的贺文。


此外,林语堂在人生的最后十年中,花最多心血的一件事是编写《当代汉英词典》,1973年他在完成了辞典之后说,“我写完那好几百万字的巨册最后一行时,那最后一行使我成为我脚步走过的一条踪迹。”


1976年林语堂在香港病逝,按照他本人的意愿,死后葬在台北。当遗体运回台北时,台北官方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蒋经国到机场亲自迎灵。这位“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的时代巨子人生划了最后一个句点。


晚年的林语堂思乡情切

林语堂对故乡闽南有一份独特的情感。晚年在台湾生活时,林语堂喜欢逛街,主要是因为能听到闽南乡音。有一回他跨进五金店的门,买了一把锤子、一圈铜丝,和不少可用而不必要用的钢铁器物,原因很简单,起初倒无意要买什么。可是店主是一口真正的龙溪话,普通的闽南话,都有多少县分的腔调不同,生为龙溪人,听到真正的故乡的音调,难免觉得特别的温情。他们一谈谈到漳州的东门,又谈到江东大石桥,又谈到漳州的碱水桃、鲜牛奶,不觉一片儿时的欢欣喜乐,一齐涌上心头。谁无故乡情,怎么可以不买点东西空手走出去?于是他们做一段小交易,拿了一大捆东西回家。


林语堂自己也说,“我来台湾,不期然而然听见乡音,自是快活。电影戏院女招待不期然而说出闽南话,坐既定,隔座观客,又不期然说吾闽土音。既出院,两三位女子,打扮的是西装白衣红裙,在街中走路,又不期然而然,听他们用闽南话互相揶揄,这又是何世修来的福分?”


“我爱春天,但是太年轻。我爱夏天,但是太气傲,所以我最爱秋天,因为秋天的叶子颜色金黄,成熟、丰富,但是略带忧伤与死亡的征兆。”


“生活的秋季,知道生命上的极限而满足。因为知道生命上的极限,在丰富的经验之下,才有色调儿的调谐,其丰富永不可及。”


在台十年,对林语堂来说,是人生的秋天,愉悦中有忧伤,满足中有遗憾,精彩中有寥寂。



往期导读:

台海记忆:乌丘灯塔亮了,但愿这座建于清末的西洋灯塔,能够穿透两岸对峙的悲情浓雾


台湾往事:林语堂寂寞思乡情

作者简介:杨仁飞,1988年山东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2005年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曾任澳门日报社记者,广东省社科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现任台湾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台湾往事:林语堂寂寞思乡情





本资讯信息是来自 逛鹭岛 小编 通过网络收集而来的关于厦门最新最热门的本地资讯。
您若也有需要分享的可以直接在我们网站上分享你的内容,让大家都知道。
版权声明,本活动信息隶属网络收集而来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清除信息。

获得更多厦门生活知识及商品优惠信息请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微信小程序和微信公众号

 
想获得更多厦门生活知识及商品优惠信息请点击这里....
【责任编辑:csw8923

大家推荐

(我也要来推荐)

留言评价

共有0条评论
重要提示:
你设置的联系邮箱是*: (当有人给你留言回复之时,联系邮箱可以及时通知你)
我们建议你填写正确的邮箱地址,如果你之前填写邮箱地址是错误的可以通过 【修改资料】 来重新设置
商业推广版块信息发布免费开放
加入圈子

【点击这里 - 扫描二维码加入主题圈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