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如今这片历史悠久的魅力土地上弥漫着浓郁的异域风情,印尼、越南、缅甸、泰国等八个国家被排华的归难侨4719人安置在这里,林木掩映间鳞次栉比的476套别墅式整齐住房,作为重点涉外单位,还血脉牵连着散居在23个国家和地区的乡亲1.3万人。因此,双第山由一个科举成名的地方变成了一个隐藏的“小联合国”之地。
.在漳州提起双第,人们总会说起双第地名的来历。因为漳州自唐垂拱二年(686年)建州以来,130年没有出过一名进士。唐元和十一年(816年),龙溪县天城山石斗周匡物荣登进士,成为开漳首位进士,周匡物的兄长周匡业也于唐贞元八年(792年)以“明经登第”,所以,周氏兄弟读书的天城山就改名为名第山,称周匡物为“名第先生”。周匡物、周匡业兄弟双双及第成名后,不负家乡父老重望,又双双为官成名宦,后人就称天城山为“双第山”。
双第山传颂及第佳话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双第山因周匡物而出名,钱塘江也因周匡物而进《太平广记》和《全唐诗》。据《漳州府志·纪遗上》记载,周匡物,少时家贫,徒步上京赴考,途经钱塘江,因缺乏渡船钱,久不得渡,乃于公馆题诗云:万里茫茫天堑遥,秦皇底事不安桥。钱塘江口无钱过,又阻西陵两信潮。时杭州郡牧(州官)出巡境内,在驿站看到周匡物的题诗,顿发怜才之意,他将津吏责骂一顿,派人送周匡物渡江。随后,这位州官上疏朝廷,唐朝廷专门下令:以后举子渡江,津吏不得收摆渡钱。
周匡物经过长途跋涉来到长安,他的诗却早闻名传遍长安城了。周匡物写过一首《古镜诗》:“欲向高台对晓开,不知谁是孤中主?”诗中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盼人理解的心情,当时名士王播见此诗后大为赏识。当年,刚好是王播主持考试,周匡物再一次得到贵人光顾提携,他轻轻松松通过几道考试,最后大殿御试时,皇帝颁题,匡物大显身手,当场写出《学殖赋》和《莺出谷诗》,文辞卓越优美,得到钦点。周匡物中了进士第四名,成为漳州开漳的第一位进士。
周匡物及第后,任雍州司户。元和十四年(819年),武宁节度使国公李塑推荐为五行军参事,在任两年,后又任高州刺史,因有政绩,广东高州将他祀于名宦乡贤祠,以示纪念。
周匡物卸任回乡后备受乡人崇敬。他回到了从前读书的地方天城山,此时朝廷已命名为名第山,在山间的一座简陋草室“自隐堂”作诗立著,过起悠闲的田园生活。周匡物诗工于咏物,刻划尽致,他著有《周匡物诗集》。他的《古镜》诗5首,被宋人所撰的《全唐诗话》收入。清代编的《全唐诗》也收录.。明万历年间(1573——1619)漳州著名的七才子之首张燮在他的《清漳风俗考》中说:“唐垂拱时,玉钤建制,始得比于郡国:周(匡物)、潘(存实)通籍,而后夫变稍知学矣!周匡物苦学登第,且中进士第四名,为开漳举子业先导,其功不小也!”
双第山隐藏“小联合国”
位于漳州龙海市中南部的双第山,现在并不以开漳的第一位进士闻名,而是以它的异域风情闻名。
双第山是个群山环抱的盆地,唐代时双第山东北面为海,今石码、海澄一带为近岸沙洲,双第盆地遂成宜居之地,民间有“九十九弯”与“九十九社”之说。明以前的双第山一带人烟稠密,从名第山(天城山)流出的山涧水汇流成众多的小溪,溪水蜿蜒不息穿过双第山谷,向东流向古月港入海,小溪有九十九弯,因号九九溪,出双第山口称九十九坑。相传,当时有九十九社。仅今寨仔管区内自西向东就有石斗周、湾蔗沈、庵仔郑、寨仔、坪山、大田、祖厝许、崎头蔡、院前郑等9个古村落。
“九十九社”一带,古属龙溪县管辖, 1955年由爱国华侨发起投资在洲仔建公私合营“双第华侨农场”,1960年为安置印尼难侨,将双第的寨仔、洲仔、许碑、柯仔林4社160户830人和合营华侨农场合并,建立国营(龙海县)双第华侨农场。1998年增挂龙海市双第华侨经济开发区牌子,至2004年归并为寨仔、洲仔、侨星、天城4个管理区。全场有耕地5600多亩,山地34600多亩。
如今这片历史悠久的魅力土地上弥漫着浓郁的异域风情,印尼、越南、缅甸、泰国等八个国家被排华的归难侨4719人安置在这里,林木掩映间鳞次栉比的476套别墅式整齐住房,作为重点涉外单位,还血脉牵连着散居在23个国家和地区的乡亲1.3万人。因此,双第山由一个科举成名的地方变成了一个隐藏的“小联合国”之地。
行走在双第华侨农场,随时可见到斑斓绚丽的外邦服饰,听到各种腔调的普通话,品尝到独具东南亚特色的美食:手抓咖喱饭、香喷喷的印尼猪蹄、糯米飘香的越南粽、清新爽口的篱笆菜,还有千层糕、烤饼、黄姜饭、沙爹肉串、巴东牛肉、卡多卡多、索多汤等,足以令游客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双第山惊现两圆土楼
闽西南土楼闻名中外,漳州南靖土楼更是名扬四海。但是,位于沿海地带的双第山的洲仔和寨仔两座圆土楼却鲜为人知。
说到洲仔圆楼,首先不能不说到圆楼的来历。传说当年一位五虎大将落难受伤逃到双第深山中,日藏夜出偷挖地瓜充饥,凄惶万状,被洲仔社一位方氏老农发现。素朴悲悯的老农并不以势利心鄙视轻薄,将他藏匿奉养在家疗伤。五虎大将东山再起后,为报恩,派人帮助方氏族人建造圆楼。
圆楼位于洲仔社东隅,称洲仔圆土楼,又称雨伞楼,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单元式两层楼组成直径六十米的圆土楼,是精美的三个“同心圆”造型。土楼由四十一个单间楼房(内有独用楼梯上下,房内左右各设门,危急时全楼可互通)和南、北、东北三个门楼(上楼下门)共四十四个单元组成一座直径近六十米的圆土楼,内院广场,广场上环建一环伙房、杂物间,楼外环圆楼建一环平房,总占地面积四千六百八十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二千六百多平方米。洲仔土楼原为方氏族人所建,后方氏外迁,现为抗战前后由安溪、南安迁入的陈姓等所居。
如今,古老的洲仔圆土楼保护完好,虽朴实无华,却舒展开朗,他们善于利用天然材料的本形、本性、本色,使圆土楼与天地混为一体。在这座尚未开发又极少受到现代文明“污染”的净土内随意走走看看,一定更能感受到土楼那种原汁原味的土乡土色的人文气息。
与洲仔圆土楼遥相呼应的是寨仔圆土楼。该土楼建于明末清初,由双第许氏族人所建,村民称土楼为寨仔,寨仔也就成为许氏居住地的社名。
寨仔圆土楼建于双第山南麓一个小盆地突起的一座小山上,整座圆楼群仿佛从荒古时代就与山岩同时生成,圆楼群环山而建,依山递高,层楼迭展,为二半环、三环,一平台布局。从下而上第一、二层,向南建二个半环楼群,三、四、五层为绕山而建三环楼群,山顶为二百多平方米平台。楼群为单元复式两层楼结构,每单元三间(部分二间),向内院开一门,内有独用楼梯,各单元之间有内门,平时隔绝,急时可互通。土楼向外开三门,三条铺石台阶便道直通山顶平台,从下层内院至山顶平台有三条穿过楼房的巷路,便利各层上下往来,楼群内有多口水井。楼群用鹅卵石垫基和砌1.3-2米高墙壁,上用三合土、竹片、菅草等夯筑,冬暖夏凉,坚固耐用。
洲仔土楼群为许氏族人为御倭寇、流寇侵扰而建,有瞭望和守护的功能,总占地面积两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一千平方米,有六十个单元,房屋三百六十多间,可居一、二千人。平时同姓同宗,聚族而居,血脉相连,和谐共处,其乐融融。遇有盗寇侵犯,可容纳附近村社乡亲入寨避难,合力御敌,确保安全。
令人遗憾的是两圆土楼已经破败不堪,只有二百多人仍然居住固守,但是,这些用泥土夯建的土楼经历百年的酷暑严寒,其昌盛时的恢宏规模竞能如此清晰地惊现在今人面前,真可谓造物主神来之笔。
作者简介:陈馨,生于1992年,毕业于泉州师范学院,长泰一中高三历史教师,漳州市地方志学会会员,漳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资讯信息是来自 逛鹭岛 小编 通过网络收集而来的关于厦门最新最热门的本地资讯。
您若也有需要分享的可以直接在我们网站上分享你的内容,让大家都知道。
版权声明,本活动信息隶属网络收集而来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清除信息。
获得更多厦门生活知识及商品优惠信息请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微信小程序和微信公众号
想获得更多厦门生活知识及商品优惠信息请点击这里....
你设置的联系邮箱是*: (当有人给你留言回复之时,联系邮箱可以及时通知你)
我们建议你填写正确的邮箱地址,如果你之前填写邮箱地址是错误的可以通过 【修改资料】 来重新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