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厦门航空首次赴台北大规模招聘台湾籍空中乘务员,吸引了2300名台湾青年踊跃报名,最终60人通过层层筛选应聘成功。8月16日,厦航特别为首批35位台籍空姐举办了入职仪式,并正式启动“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
台籍空姐赴厦航就业并非个案。据国台办统计,过去两年中,台湾青年到大陆以青年为主干的单位里任职或实习的,总数已逾6000人。而像厦航这样能够开出丰厚薪酬的大企业,更是引得台湾青年趋之若鹜,纷纷登陆一展身手。
30年前,首批返乡探亲的老兵们自带饭碗,随后登陆经商的台商们为许多人提供饭碗;30年后,台籍青年冲破台湾本岛狭窄地域的桎梏,转向拥有广阔天地的中国大陆寻找饭碗。不同的时代,台胞登陆的主力军在悄然发生变化,这是两岸开放三十年取得丰硕交流成果的具体表现。不过,对于开启两岸交流先河的1987两岸开放探亲事件,这些当年还未出生或是尚处懵懂年纪的台湾青年,到底了解多少呢?他们眼中的那个时代,究竟是什么样子?
这是条情感的纽带台湾青年眼中的1987" title="这是条情感的纽带台湾青年眼中的1987" />
对于很多这一代台湾年轻人来说,记忆中的1987是小时候在眷村和爷爷在一起的假期时光。
仍由父辈与大陆亲戚联络
1949年后到台湾的老兵及其他外省籍人士,不少人已经在家乡结婚生子,来台后觉得回乡无望,又在台湾结婚了。朱珍瑶的外公就是这些“重婚人士”中的一员。
“1987年开放两岸探亲时,我才四岁,还没有到懂事的年纪。但从我记事起,小时候对外公最深刻的记忆,就是他常常一个人在灯光下静静地写信,有时一坐就是一两个钟头,而他盯着信纸的眼睛里明显有很多故事。”朱珍瑶说,后来她才知道外公是在写信给大陆的家人。在两岸开放探亲后,外公怀揣着万分之一的希望往大陆老家写了一封信,没想到居然得到了回音。后来,外公常常回到大陆老家探亲,有时还会带上在台湾的家人。
台湾作家廖信忠告诉《台海》杂志记者,当年许多外省籍老兵在台湾娶妻时,曾经隐瞒自己在大陆已经成家的经历。1987年后,两岸开放通信和探亲,台湾这边的老婆这才发现相濡以沫几十年的丈夫居然在对岸还有个“原配夫人”,自己莫名其妙就成了“小老婆”,由此引发了不少家庭问题,有的闹得大的,老两口甚至因此要离婚。“过去台湾本省人极度讨厌外省人。本省女生要想嫁给外省男生,多多少少都免不了经历和家长的斗争甚至出走,结果白头偕老过了半辈子,突然发现丈夫对自己隐瞒婚史,这让人情何以堪啊!”廖信忠说。
不过这样的情况没有发生在朱珍瑶的家庭中,因为她的外公在与外婆结合时很坦然地将自己的出身和家庭全盘托出,而她也对外公泛起思乡之情长叹短息之时,外婆在一旁心疼却又爱莫能助的眼神印象尤为深刻。“好在有1987,不然外公就要抱憾终身了。”也有一些老兵到了台湾后因为无法忘却年轻时的结发妻子,终生未再娶,朱珍瑶笑言相比他们,自己的外公显得“没有那么高尚”。
外公了结了自己回家的心愿,但朱珍瑶却留下了一生的遗憾。据她透露,从1987年开始,外公先后带上家人回到江西老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时间陪伴,总想着反正外公经常回去,下次吧。但就在去年底,外公与世长辞,没能与他一起回大陆老家,朱珍瑶至今仍很愧疚。
现在,虽然台湾家人和大陆亲戚仍然还有联系,但都是父辈人的事。朱珍瑶说,1987就像一条纽带,将两岸亲人紧紧系在一起。“等到有一天,当父辈们老去的时候,和大陆亲人感情维系的重任就落在我们这一辈的肩上了。”
没有经历过1987年的90后台湾青年也在用拍摄微电影的方式关注和纪念那个年代。上图为《返乡探亲》微电影拍摄现场,下图为剧照。图/吴尚融提供
通过家族故事打开历史研究新大门
近期,一组《中国百年军服》的短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片中展现了从清朝迄今百年中国军人的军装款式,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历史,而且服装做工十分考究,两岸军迷纷纷拍手叫好,大家都在猜测是怎样专业的团队才能拍出如此精美的片子。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短片的主创团队是一个以90后为主的台湾历史重演团体,其中作为摄影师掌镜的李彦良,是1993年生人,目前还在念商业设计系的研究生。
“我会玩摄影,是因为我那爱拍照又爱回家的老兵爷爷。”接受《台海》杂志记者采访时,李彦良如是说。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从当年10月入朝作战,到1953年7月签订停战协定,整个朝鲜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共被俘2万余人。除了6000余人通过战俘交换返回大陆,剩下的绝大部分人都被迫去了台湾,李彦良的爷爷就在其中。
和那个年代绝大多数老兵一样,面对两岸对峙的紧张局势,李爷爷断了返回大陆的念头,在台湾工作、娶妻、生子……一晃过去30多年,本以为晚年就要这样波澜不惊地过下去,1987年,平地一声雷,两岸开放返乡探亲了。“爷爷在听到开放探亲的消息后欢呼雀跃,马上去领申请表,希望尽快和老家四川广安李家庄的亲人见面。”李彦良说,爷爷带着全家四口返乡探亲,随身还带了许多现金要给大陆的亲人——毕竟,老家是一个从成都出发也要坐四个小时汽车,再走一个小时山路才能到的穷乡僻壤。
虽然没能经历那个年代,但是凭着自己小时候对爷爷聊到故乡时的神态语气和对1987年那段特殊历史的学习,李彦良揣摩出了爷爷那时回家的心态:“我认为他是带着一种既尴尬又恨不得马上回去的矛盾心情返乡的,有点类似‘近乡情怯’。”因为有过“叛逃”的经历,李爷爷曾担心返乡之旅不能成功,不料一路通关顺畅,居然很顺利就找到了老家,上演了一幕感人的亲人相聚的戏码。
在李彦良的印象中,爷爷很爱拍照,但当他长大有能力拿起相机时,爷爷早已过世,无法帮爷爷拍照、相互切磋摄影心得是李彦良心中的遗憾。因此,他想到了用摄影和自身家族故事做结合,以此打开历史研究新大门。
在拍摄《中国百年军服》短片时,李彦良累计工作时长超过50个小时,不仅发挥了自己的摄影特长,也对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我通过拍摄,记录过去百年间中国军服的演变史,后续再加上文字访谈和纪实摄影做结合,就构成了两岸不可抹去的历史资料。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我是幕后工作人员,但也收获了非常多的历史知识。”
李彦良一直对1987年发生在爷爷身上的故事很感兴趣,但他也无法从长辈们口中得知更多了。眼下,他最重要的任务是争取作品获得两岸展的机会和毕业论文写作。这之后,他想到四川广安的李家庄走走,看看那个爷爷迫不及待要回来的家族起源地。
2017年3月,厦航首次赴台北大规模招聘台湾籍空中乘务员,吸引了2300名台湾青年踊跃报名,最终60人应聘成功。
绝大部分青年不关注1987
到了这一代的台湾年轻人,其实已经没有外省人和本省人的区别,大家都一样说着闽南语,写着繁体字。不过,在对特定历史时期的关注度上,有时就能看出在不同省籍家庭长大的不同,比如1987年开放探亲那段历史。
“坦白说,现在台湾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基本上不会谈到1987,甚至部分人都不知道两岸开放的确切年份,只知道台湾曾经有过一阵老兵返乡的热潮。”朱珍瑶告诉《台海》杂志记者,因为出身外省人家庭的缘故,过去也曾到大陆求学、出差,所以她对于1987年作为两岸开放的起点,一直心怀感恩。但这份感恩也只是放在心底,不足为外人道也。
台湾某军式风格多媒体工作室的负责人小吴在接受《台海》杂志记者采访时透露,据他观察目前台湾社会有可能关注1987的青年,无外乎三种情况:出身外省人家庭的、玩cosplay的,以及对两岸历史感兴趣的,但这中间大部分人也只是对那段历史一知半解,真正了解从老兵走上街头诉求“想家”到开放探亲打开两岸交流局面的青年,少之又少。朱珍瑶则更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台湾青年的关注点根本不会放在研究两岸开放历史上,他们关心台湾就业环境的紧缩,关心毕业后到手月薪只有22K,关心当局能否切实解决青年就业问题。这么说好了,人在快饿死的情况下,除了想怎么填饱肚子,是不会思考其他事情的。”
而对于承载着1987那段历史的老兵们,也正在渐渐退出时代舞台。作为国民党基层党员、台北市议员参选员的朱珍瑶有时会和同仁们举办一些活动,为生活困苦的老兵募捐,或是上门关心照顾,让老兵们知道台湾没有忘记他们。据她透露,这些活动都是基层党员自发组织进行的,国民党高层目前并没有颁布具体的关心老兵、宣传老兵在台贡献的措施,“国民党内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尽快解决,高层已经应接不暇。”
过去30年中,两岸交流百花齐放,取得一项项引人瞩目的成果;今天,台湾青年得以纷纷跨海而来,登陆寻求更好的职业追求,这些都要归功于30年前那群渴望回家的老兵们站在时代的浪尖上所打下的基础。老兵们作为当年“三不政策”的闯关者,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推动时代前行,使1987成为两岸开放元年。遗憾的是,今天的台湾青年坐享两岸开放交流红利,却对时代开创者的故事知之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文/《台海》杂志记者 方锐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 ||||||
昵称 | 微信号 | 昵称 | 微信号 | |||
厦门日报 | xiamenribao | 厦门招考 | xiamenzhaokao | |||
厦门晚报 | xmwb597 | 海峡生活报 | lifeweekly0592 | |||
海西晨报 | haixichenbao | 台海杂志 | taihaizazhi | |||
厦门网 | xmnn-cn | 遇见婚恋网 | yujianw520 | |||
你设置的联系邮箱是*: (当有人给你留言回复之时,联系邮箱可以及时通知你)
我们建议你填写正确的邮箱地址,如果你之前填写邮箱地址是错误的可以通过 【修改资料】 来重新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