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社元宵神像装上了轮子的一段历史

点击量:3483
介绍
几百年来,王审知的神像经历了朝代的更迭,见证了封建王朝的没落,走过了战火纷飞的近代,踏遍了集美的每一寸土地,香火不断,传承不绝,佑护着这一方土地。集美的陈氏族亲们也竭自己所能,出钱出力,将这一文化、技艺代代相承,发展壮大。

据老人们说,此元宵宗教习俗从古就有,但文革期间停了,有些宗祠牌匾还遭到毁坏。改革开放后又得以恢复。大约几年前,被政府认定为迷信活动而被禁止。据当地人讲,有一年元宵节在要出来巡游的当天,出动警察阻止佛像被抬出来,同时抬佛像的长棍也被居委会没收。当日上午的巡游没有实现。但是,还是无法阻挡当地群众虔诚的信仰,老人家去居委会拿回了长棍,下午不顾阻力,还是把佛像抬了出来。大概到前几年春节,此项活动又重新被允许,而每年的活动都非常隆重热闹。

说到这,笔者不禁回忆起小学那会儿,老师说集美大社的刈香活动是封建迷信,不让学生参与,甚至不让围观,学校每年都抢在正月十五之前开学,哪怕遇到周末也强制补课,充分贯彻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一名训,当时的我很迷茫,我不懂为什么学校要这么做,作为陈嘉庚一手创办的学校竟对他所认可,所投入心力进行保护传承的传统习俗进行“灭杀。”

庆幸的是,我并没有受学校的影响。无论是小学、中学阶段,甚至是到大学、工作后,我对刈香这一“封建迷信活动”始终保持着极大的乐情,并以此为豪,引以为傲。对我而言,刈香并不仅仅是他人眼中对神明的崇拜,它是我儿时坐在父亲肩头所看到的舞龙舞狮,是少年时对传统的好奇与求知,是成人后对文化及传统民俗的敬仰。

还记得从小到大,每逢十五,集美沿街商户和住家就纷纷准备贡品,临街摆设桌案,富裕人家准备了整猪整羊,普通人家也会准备鸡、猪肉、新鲜瓜果等丰盛的贡品,贡品不论多少,那份虔诚的心意却是一样的。同时,还在门前屋檐下放上水桶,内置黄豆、地瓜、稻草等物,据老人介绍,这不仅是为“‘开闽王’的兵马”准备食物,也象征了群众对来年丰收年景的美好祈愿。

无论男女老少,早上7点甚至更早便来到庙前,看老人们忙碌着打点神像,不少的善男信女们已经把贡品摆好,虔诚的祭拜着。听到悦耳的锣鼓声便知道,各个角头的人们举着他们的大旗来迎接神像了,这时便会跟小伙伴们一起细数着,讨论着,一根,两根,三根……这面是哪个角头的,这面又是哪个角头的……谁也不服谁地争论着属于哪个角头的大旗是最大最好看的。



传承数百年至今,集美大社也遇到了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如今大社刈香文化面临着传承困难的窘境。文化传统的传承如果没有顺应时代潮流的势头而做出改变,必将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此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参与、热爱;随着外出发展的人越来越多,刈香活动的主力军——抬神像的青壮年越来越少,刈香的延续似乎陷入了瓶颈。于是集美大社的管理者们在去年(2014年)给神像装上了轮子。神仙坐“宝马”,八百年来头一遭。

9bdfa61ea8d3fd1fa1be2043344e251f94ca5fec.jpg

9c61e5dde71190efc0e41fa6ca1b9d16fdfa6004.jpg

由“扛”变为“推”,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改变,还是历史的倒退,我想这点不用等后人来评说,现在就不难得出结论吧。不难想象,按这样的势头发展,十年之后不知道会不会改成电动机?毕竟节能减排是现在的主流。

笔者从一些集美大社的主事者以及青壮年那了解到,管理者们出于大局的考虑,担心神像没人扛,接力的人少,无法保证一整天的出巡活动的顺利进行;青壮年们血气方刚,认为神像用推的将贻笑大方、有失颜面,他们认为人争一口气,哪怕人少了,但是还是得用扛的,事情可以用其他方法解决。

年长者认为年轻人意气用事,不为大局考虑,青壮年则认为老人固步自封,过于保守。两代人思想的碰撞正在上演,文化传承的改良也许将从此逐渐展开。

据笔者所了解,其实集美大社现在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完全是青壮一代人丁稀少造成的,而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一辈对刈香文化无感,他们对此漠不关心,更谈不上投身参与其中,其中的原因很多,包含信仰、家庭环境、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

正月十五刈香巡游,一年续一年,拜拜、举旗、走帝、放鞭炮,这些800多年的传统习俗,一代传一代。同样传承下来的还有我们对祖先的怀念与尊重。这种精神就好像刈香举大旗接力一样,在集美这个好所在,生生不息,繁荣昌盛……希望今年的正月十五能够恢复传统,让它继续传承下去,精神与香火一起,传承不断,文化不绝。

集美大社元宵神像装上了轮子的一段历史 - 交流互助平台

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客服帮助,还可以将你的信息分享给大家。

专题推荐
集美大社元宵神像装上了轮子的一段历史 - 大家推荐
集美大社元宵神像装上了轮子的一段历史 - 交通指引
集美大社元宵神像装上了轮子的一段历史 - 分享荟萃
相关推荐
此页面有引用xxjs(用来提示,无任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