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丧葬习俗-7.守孝

点击量:4051
介绍
     亲亡之后,遗属要服丧持哀一段时间,古称居丧、守孝,厦门称"带孝"。古礼对居丧期间的服饰、行为以及居丧期的长短有严格规定。服丧期根据遗属与死者的关系亲疏,从三个月到三年不等。子为父母的居丧期为三年。居丧期间,遗属必须着丧胆,不得理发化妆,禁房事和娱乐游戏,不视外事。孝子还必须搭草屋居住,睡在干草上,头枕土块,叫做"寝苦枕土"。饮食也极为简陋,生活十分清苦。
    古时多有官吏为父母守丧而辞官的。古人以居丧思亲尽孝,情义可嘉,然而繁缛的礼仪规定大大影响了丧家的正常生活。厦门的丧礼中,居丧,从形式到内涵都有很大变化。"带孝"亦即"戴孝",古礼称着丧服为"戴孝",厦门的"带孝"就是这个意思,但已大大简化。长期着丧服,妨碍正常的生活,因此厦门人集中丧服上的显著特征,以丧服用布制成"孝布",佩在衣上以替代丧服。"孝布"长约二寸,宽约一寸,以制白丧服的白坯布(俗称"青头布")为底,中嵌粗麻布、细麻布或青布。遗属按与死者的亲疏关系选佩,基本上与丧服的"头白"一致,一看就知道佩戴者为谁"带孝"。女子又分别以麻、白布、青布条束发,也属又分别以这些布条串起手尾钱挂在手腕。但是居丧期每逢祭祀,仍然要着丧服,祭毕脱去,只佩"孝布"。这是一项很大的改进。
死者已做高祖者,民间视作很“有福气”,其玄孙穿黄布衣,若有玄玄孙则穿红布衣,人人称羡。
     居丧期普遍缩短为一年,也有三年的,但不论三年或一年,都只有前四十九天或一百天内才比较严格地持哀。男子不理发,女子不化妆,不听戏,不游戏,不行房事,要佩戴"孝布",不能参与他人的红白喜事,不能蒸甜?@、包粽子,不进别人家门,但可以正常做生意、上学。第四十九日或第一百日的祭祀过后,有的就撤除灵桌,将牌位安放在祖龛旁,同时"换孝",即将"孝布"中嵌的麻布、青布取下,和金银纸一起焚毁,头绳和手尾钱串绳,麻的换白,白的换青,只佩青头"孝布"。关系较疏远的孙辈、侄辈、平辈女婚等,有的四十日就烧掉"孝布",就此除孝,不再"带孝"。一般换孝都在"做百日"时。已出嫁的女儿,"孝布"不能戴着回家,平时都寄放在香炉旁,称为"寄孝"。"换孝"后的孝布称为"细孝",原来的孝布称为"粗孝",表示逐渐降低悲哀程度
   
   "换孝"后各项持哀规定实际上已部分解除,特别是百日后。俗语说:"百日内无应酬,百日外无丧。"可以理发、娱乐等,唯带"孝布"、扎孝绳、手尾钱等,还显著地表示着持哀的情结。待到死者亡故满周年,居丧期止,才可以全部去除。死者亡故满周年,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厦门称"做对年"。届时普遍进行"除灵"、"请入龛"和"除孝"。这一天的祭祀过后,将死者牌位和香炉由灵桌移到长案桌祖龛旁,将灵桌撤除,扔到野外。撤灵桌的最好是属龙和属虎的亲友,这叫"除灵"。死者牌位放入祖龛,与祖先牌位排在一起,今后一同享用祭祀,这叫"入龛"。"入龛"时,从原祭祀死者的香炉取出一撮灰,放人祖龛前的香炉、原来的香炉弃之不用,所以也有将"入龛"一称为"合炉"的。有的虔诚的佛教信徒,往往嘱咐家人将自己的牌位奉进南普陀寺的功德堂,称为"进主"。也有孤老牌位被族人"进主"的,更有遗属为方便祭祀而将先人牌位"进主"于功德堂的、功德堂宽敞整洁,气氛肃穆。牌位都安放在玻璃大龛里,伴着寺院的晨钟暮鼓.每日都有人焚香点烛,重大佛事活动日,更有僧侣诵经,这对佛教徒及身后无人奉把者来说,实为清净乐土。遗属佩戴一年的孝布、头绳等,这时可以全部取下,与金银纸一起焚毁,这叫"除孝"。遗属自此正式结束居丧期,完全恢复正常的生活。女眷普遍头插"红春"花,可以参与红白喜事的应酬,过年过节可以蒸甜?@和裹粽。居丧三年的,"做百日",粗孝换细孝;"做对年",再次换孝,将丧志用布由白换青。"做对年",除灵桌后,不立即将牌位"入龛",而暂置祖龛旁的牌位,待"做三年"时再"入龛",同时除孝。也有"做对年"不除灵桌,直到"做三年"祭祀时才一起举行除灵桌、入龛和除孝的。居丧三年,指的是首尾三年,实际上是24个月。在死者亡后的第三年"忌日",举行"做三年"祭祀,之后结束居丧期。为父母带孝的,除孝后往往再用黑头绳束发四个月。对亡故亲人的祭祀,从他咽气后供"脚尾饭"就开始了。除殓葬时的"辞生"、"起柴头"等重大祭祀之外,还有"捧饭"、"做旬"、"做百日、"做对年"、"做三年"等祭祀,富有人家还延请僧侣为死者"做功德"。居丧期满后,逢死者生日做"生日忌",逝日做"冥忌"。每逢"清明",上墓祭奠;"冬至",搓汤圆祭祀。"捧饭"又叫"敬饭"、"孝饭",自死者大殓入棺后就开始,每日早晚二次,泡茶做饭,供在灵桌牌位前,请死者享用

     "捧饭"时,要对着牌位号哭,你死者还活着那样,招呼他起床和睡觉,叫做"叫醒叫??。早晨先捧茶再捧饭,晚上先饭后茶。旧时厦门居民,清晨、夜晚常被凄婉顿挫的号哭声惊醒,多半是丧家在"叫醒叫??"时所为。"子欲养而亲不在",即景生情,哭声十分悲切,时而还伴着生者的诉说"捧饭"自大殓后到"做四十九日"或"做百日"后才结束,叫做"散饭"。之后。每逢初一、十五都还要早晚敬茶饭,叫做"孝初一、十五",直到居丧期满。"捧饭"时间长,有的丧家不胜负担,捧一段时间后便改用干茶、白米奉祀,跪请死者"自己做",叫做"寄饭"。也有做"头旬"后只在初一、十五"捧饭"。但是,一逢"做百日"、"对年"、"三年",前三日都要恢复捧饭,叫做"起饭""捧饭"是厦门丧礼中"事死如事生"精神最生动形象的体现。生者通过给死者泡茶做饭,灵前的恸哭和"叫醒叫??"、诉说,维系着与死者的精神联系,抒发了心胸的压抑,心情逐日平静,心理渐渐恢复平衡。这就不难理解,有的丧家平时表现欠佳的媳妇,却常常争做孝饭和棒饭了。但是也有勉强而为之的,那时的哭声就不那么有感染力了。"做旬"也叫"做七"、"旬等",就是死者死后每七天一次的祭祖,有说根据死者套衫几重而条几旬的,但是厦门普遍要做到"七旬",对高龄或地位显赫的死者最多做到"十三旬"。"做旬"时,以一、三、五、七的单数旬为大旬,二、四、六为小旬,只作一般祭祀。大旬分别由于、女、孙女主祭。头旬及七旬由子主祭,叫做"孝男旬";三句由出嫁女儿主祭,叫做"查某仔旬";五旬由已嫁孙女主祭,叫做"查某孙旬"。三、五旬,女婿及孙女婿都备办丰盛的祭品来祭祖,或承担当日的开销。无主的旬祭由丧家自理。"旬祭"理应是每十天一祭,汉语中的"旬"字就解释作十日,在这里却变成了七天。原来世俗认为"死人快过日",一句就缩短为七天,头旬过后又缩为六天,做完七旬,用不到四十九日。"做旬"时,必备丰盛祭品祭拜,必烧大筐的金银纸。富有人家多请僧侣或尼姑为死者诵经。祭祀过后,宴请亲友,特别是帮助办丧事出过大力的人。做最后一句即"尾旬"时,往往要烧纸"灵厝"给死者灵魂居住。"灵厝"还附有"厝契"即所有权证书,祭读后焚化。灵厝大小质量不一,差的陡然四壁,家具简陋;高级的有楼台花园,各式家具,奴仆丫环,配备齐全,车马轿、匾额都十分精美。"做旬"源于封建迷信。世俗相信佛经人生有六道轮转之说,认为人在死后与再投生之际,有所谓"中阴身",呈童子形,寻求生缘"中阴身"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不得生缘,则续求七日,至第七个七日,终必投生一处。世俗又传逢七家祀,请僧侣做佛事,能为死者修福,使其免遭地狱之苦,而投生为人类。因此"做旬"盛行。北方叫"七七"或"做七",我国南北朝时就有此俗,要做到百日。唐时盛行做到七旬。厦门的"做旬",普遍只是祭把。穷苦的人家"做旬",只能薄具祭品,聊表孝心则已。

     请僧侣诵经,为死者超度的,非富家不能。这似乎是个进步,实则不然。有钱人家不但大操大办,往往还请僧道为死者"做功德""做功德"是死者子孙感激死者养育之恩而请僧道做的道场法事,民俗认为这样做可以为死者赎生前罪孽,超越畜牲、饿鬼、地狱三恶道,而获得升天或投生人世"做功德"多在"做旬"的三旬、五旬、尾旬,也有在做百日、做对年时作的。后来演变为过了这些日子,不论时间长短都可以追做。厦门是商埠,又是侨乡,做生意、出洋谋生的人多,亲亡多要奔丧,归家后又以为父母"做功德"尽孝为荣耀;不能奔丧,或事业未成功囊中羞涩者,发达之后,无不衣锦还乡,为父母做功德,补偿早年未尽的心愿。"做功德"之风随着厦门的兴盛而越来越盛。而巳要请僧道做,自己是做不来的。"做功德"在家中正厅做,也有在寺院做的。这种法事,耗费巨大,动辄数百、数千知时间长短不一,分三昼夜、二昼夜、半日一夜,最简的也要一夜。"做功德"要以旧带新,就是为死者本人做功德时,要同时超度先亡的长辈,有的同时超荐(度)数位、十数位前辈之灵,由他(们)带引死者。"做功德"必须请糊纸店制作精美的纸扎"灵厝",焚化给死者居住。这种纸厝往往又比一般"尾旬"或除灵桌时焚化的纸厝形制大,而且更豪华富丽"灵厝"多为闽南民居"大厝"式样,也有楼房庭园式样的。堂外有车、轿和人夫;厝内厅堂匾额高悬,死者纸像端坐堂上,也有仆役伺候。厅堂、卧室内,精致点的,纸扎床柜、桌椅、被褥、花架、字画等摆设一应齐全,连窗格也有各种花样。纸后内,各处都立有丫环奴仆,听候主人使唤"做功德"的纸盾,长一丈左右,高五六尺不等,做工精巧,惟妙惟肖,表现了当时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也展示了厦门纸扎工艺的精湛。"做功德"必由僧侣或道士来做,这是他们的课业,自家做不来,也不能做。"做功德"要布置神坛。神坛上方悬三宝佛像(请道士做,则悬三清佛像),左右两边悬十殿阎罗像和十八层地狱图,"灵厝"置后壁,灵桌放在灵靥前,上供死者、带荐者的牌位和祭品、香炉、桌头用,或按照受荐者生前形象制成纸的魂身坐像,依次分坐在灵桌前左右排列的交椅上。魂身旁摆着一箱纸扎"库钱箱",里面叠满成封的"纸钱"。丧家又多请糊纸店糊"二十四孝山"纸扎,置于厅内大门上。大门两侧饰以出嫁女儿献赠的"金山银山""做功德",由僧道数人或十数人诵经拜忏,有诸神、引魂、拜阎罗、拜药王、洗口愿、拜血盆、打桌头城(破地狱)、牵桩、走放马、劝愿、普施等内容,由僧道根据死者情况及做功德时间长短自行增减。丧家子孙着丧服同堂伺候,并参加僧道的施法。做功德时,亲戚多备性礼、金银纸等来致敬。每逢人家"做功德",闲人围观聚集,其时,有钱人家经常请梨园、傀儡戏班唱戏,吸引观众。做功德的前期,和尚、道士绕灵桌诵经,死者亲属跟着转,气氛还称严肃。后期的课业则不然,"打桌头城"时,和尚在叠起的桌上表演各种杂技打斗;"走赦马"时,和尚成队,急切跑动,队形交错变幻,如欢快舞蹈;"弄钹"时,一对饶钹抛上落下,旋转,绝不落地,扣人心弦;"劝愿"时,口念四句,讲故事,说世间无人不死,劝死者安心死去,俏皮话连篇,惹得围观者嘻笑不已。功德做毕,死者灵魂从地狱获得解脱,众人焚烧灵后、库钱给死者用。僧道还常表演"目连救母"等孝子戏。"做功德"即是尽孝道的行事,宣泄了人们心中的未尽心愿,欢乐的气氛冲淡了浓浓的哀丧气氛。厦门"做旬",一般都做到七旬,又称"四十九日"。按迷信的说法,这时死者灵魂已找到投生处,所以这最后一旬的祭祀特别隆重。"做百日"即死者亡故第一百天的祭祀,与做"四十九日"一样,是大的祭祀。"做百日"是厦门丧礼的一个重要标志。厦门俗语说:"百日内不应酬,百日外无孝。"丧事期间的一些禁忌,至此大部分解除,丧家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到了死者亡故周年正日,要"做对年",即逝世一周年的祭祀。亡故二周年正日也要祭祀,称为"做三年"(按头尾年算)。"做对年"和"做三年"时,有的丧家就此除服脱孝,完全恢复正常生活。

    至此,整个丧期就结束了。在"做对年"前的第一个正月初三日,丧家要为死者置办新床。新床是用竹、纸扎成精美的古式小纸床。拜祭之后,连同银纸一起焚化,送给死者,叫做"烧新床",为的是让死者在阴间睡得舒适些。除灵脱孝之后,每逢死者的生日要祭祀,"做生(日)忌",逢死者的亡故日也要祭把,叫做"冥忌"。届时死者的亲属子孙聚集一堂,上供,焚香,烧纸钱,欢宴而散。每年的清明节或三月节(农历三月初三日前后十天,死者亲属要备供品上坟祭把。上坟时,先将红漆描红碑字,并给坟墓拔除杂草,然后在坟L放上五彩纸制成的坟纸,用土块石子压住,称为"压墓纸"。"压基纸"时,除了上供焚香点烛祭死者之外,土地公也是不能冷落的,也要在"后土"牌前奉上一份供品,同样焚香点烛,祈求土地公书保庇死者阴宅,只不过焚化纸钱时,要将给死者的纸钱先焚化了,才能烧给土地公的金纸。世俗认为,如果土地公先得了,它就匆匆忙忙到别的坟上收钱去了,没有心思再留下来听人们祈求保庇死者的话,金纸就白烧了。

本资讯信息是来自  小编 通过网络收集而来的关于厦门民俗文化、传统习俗、文化传承。您若也有需要分享的可以直接在我们网站上分享你的内容,让大家都知道。版权声明,本活动信息隶属网络收集而来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清除信息。
逛鹭岛

厦门的丧葬习俗-7.守孝 - 交流互助平台

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客服帮助,还可以将你的信息分享给大家。

专题推荐
厦门的丧葬习俗-7.守孝 - 大家推荐
厦门的丧葬习俗-7.守孝 - 交通指引
厦门的丧葬习俗-7.守孝 - 分享荟萃
相关推荐
此页面有引用xxjs(用来提示,无任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