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中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用宋代朱熹的解释就是,
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意境而毫不动摇。
人文茶道,
是因美而起的一种生活美学。
我们抛砖引玉,
用一杯温热的茶汤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成林与池田宗武老师准备了
春意盎然的日本抹茶道体验课,
一挥一弹,蕴含百年的礼仪文化,
一笔一划,包裹着对生命的敬畏。
日本抹茶道体验课
/ 导师介绍 /
池田宗武老师
讲师|里千家派抹茶道茶人
IKEDA TAKESHI[池田宗武]
1967年入门日本茶道流派里千家学习,1976年获茶名池田宗武,1980年获日本里千家茶道准教授等级,1973年-1976年,任茶道里千家相模支部青年部长。
池田宗武老师是日本最著名的茶道流派之一里千家的传承人,78岁的他侍茶50余年,育人无数。话说七旬古来稀,70岁上下的年纪是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年纪。池田武秉着一颗爱茶的炙热之心,在他69岁这年纪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先后在厦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研读中文,现任厦门理工学院及日企雅马哈茶道讲师。
/ 抹茶历史 /
早在唐朝年间,人们就发明了蒸青散茶(碾茶),还审订了评茶色香味的方法,并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饮料。到了宋朝更发展为茶宴,当时最为有名的评茶专家、大文豪蔡襄在《茶录》中评述斗茶方法:清朝茹敦和在越言释中说,古者茶必有点,其硙茶(抹茶)为撮泡茶,必择一二佳果点心,谓之点茶。这里所指的抹茶冲饮之道即为唐宋年间的中国茶道,由此可见,中国茶道(抹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比现今的乌龙茶道还早了几百年。自明代以来,不再流行抹茶了,而改用茶叶,冲泡喝汤,弃置茶渣。
/ 日本抹茶道 /
日本:舶来文化,发扬光大成国粹。
抹茶发源于中国,为什么却在日本广为流传和发扬?还得从遣唐使说起。唐朝时期,日本的遣唐使从中国学习,其中就包括唐朝的茶文化,煮茶是其一。镰仓幕府时期,荣西禅师两次来到宋朝,带回茶籽和方法,是将茶普及日本的第一人。受南灾茶风的熏陶,荣西在研究佛教经典之余,开始埋头于茶的研究,决心重振日本茶道。他翻阅了大量的茶书经典,寻访各地饮茶风俗,并结合佛学经典,将禅宗道义融入茶道。公元1191年(日本建久二年)74岁的成为荣西禅师编辑出版《吃茶养生记》,这是日本的第一部茶书,也是继中国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以后世界的第二部茶书。
日本:お茶の心。
茶道とは「もてなし」と「しつらい」の美学だといってもよいでしょう。亭主となった人は、まず露地(庭園)をととのえ、茶室の中に、掛物や水指・茶碗・釜などを用意して、 おもてなしの準備をします。これらはすべて日本の風土が育んできた文化的な結晶といえるものばかりです。だから茶道とは「日本的な美の世界」だということができます。そして亭主と客の間に通う人間的なぬくもりが重要な要素となります。それを「和敬清寂」の精神といいます。
译文:茶道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和“极致”的美学吧。作为亭主,首先要整理好露天<庭园>,在茶室里准备画卷、水指、茶碗、锅等,准备款待客人。这些都是日本的风土孕育而来的文化结晶。所以茶道可以说是“日本美学的世界”。重要的是通过亭主和客人之间的往来,体现了人性的温暖。这叫做“和敬清寂”的精神。
/ 茶礼茶道 /
|礼 仪|
先享用茶点
抹茶的风格是将茶全部喝光,因此抹茶的刺激比煎茶更为强烈。先吃茶点能用甜味缓和茶的涩味。
取下手表和戒指
在正式的茶会上为避免刮伤贵重的茶碗,手表与戒指,手镯与长项链等装饰品,即使在穿着正式服装时也最好取下。
避开茶碗的正面
注意茶碗要朝向正面放置。右手拿茶碗放在左手手掌上,喝茶时避开正面,喝完后再分三下转回正面。
|备 器|
《茶经》“四之器”一章中列举茶器二十四事,即风炉(含灰承)、炭挝、交床、夹纸囊、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碗、盂、畚、札、涤方、滓方、巾、以及统贮茶器的都篮等。
|习 茶|
本次教学,依然是少人数制,每位嘉宾都能够得到池田老师的亲自指导,学生们将学习一套完整的基础抹茶冲泡方式,以及抹茶的基本礼法运用。
/ 往期风采 /
咨询扫码进入
本官方客服
资料发送客服
特别提醒
1. 学生要求穿宽鬆衣服,不可以配戴首饰和喷涂香水。
2. 预约体验茶会不得迟到,不得缺席,请提前半小时到场。
3. 预约场次需明确,满额为止。
联系我们-微信公众号
你设置的联系邮箱是*: (当有人给你留言回复之时,联系邮箱可以及时通知你)
我们建议你填写正确的邮箱地址,如果你之前填写邮箱地址是错误的可以通过 【修改资料】 来重新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