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一个平庸时代
——王小峰《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厦门分享会
嘉宾:王小峰、梁一梦
时间:2019年9月21日(周六)19:00
地点:厦门·十点书店
地址:思明区湖滨东路99号 万象城L308
主办:理想国、十点书店
扫码进入公众号,点击“线下免费活动”报名
活动介绍
近几年,国内的娱乐综艺是一片欣欣向荣之势,音乐类节目更是从《中国好声音》到《我是歌手》、《乐队的夏天》,每一档的大众关注度几乎都达到了全民狂欢的高潮。
除却音乐节目,电影、电视剧,票房破10亿的作品也不在少数,这种种是否象征着华语大众娱乐产业达到了新的高度呢?
这似乎是一个复杂的大问题,但因为新型的娱乐产业消费习惯正在被慢慢培养起来,加上中国整体的市场潜力,达到今天的庞大与繁荣体量也不足为奇。
如果我们以音乐的角度打开话题,透过音乐的发展的轨迹看大众文化,华语流行音乐始于70年代的港台,80年代的大陆对外交流也开始频繁,逐渐地出现了流行音乐的雏形。
流行音乐的出现,为大众带来了更多的情绪寄托。1986年,崔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的百名歌星演唱会上演唱了《一无所有》。之后的十余年里,两岸三地的文化领域交融也变得更加互补和丰富。
关于“大众文化”的诠释,前《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笔王小峰老师说: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无论做什么都带着忽略过程、直奔结果的投机主义心态。大众文化建设的基础是一个无法逾越的过程,但我们仍勇敢地越过去了,颇有人定胜天的豪气。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慢慢地遭到报复——音乐完蛋了,电影在票房狂飙中丢失了灵魂,文学被文字游戏替代,戏剧表演成段子,电视节目沦落为成人版的‘喜羊羊和灰太狼’……但我们根本不在乎这些。”
在新书《只有大众,没有文化》的介绍中写到:
“这本书记录了从2001—2019年,这位《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笔采访的近百位文化圈焦点人物的文章53篇,收录了对李宗盛、崔健、许巍、汪峰、王朔、贾樟柯、老狼……等近百位文化圈焦点人物的深度访谈。”
王小峰并没停留在这些知名人物本身,他还深入分析了近二十年来流行文化领域的热点议题,既包括逐渐被人们遗忘的彩铃、网乐,也包括至今依然万众瞩目的春晚、选秀、音乐节,涵盖音乐、电影、相声、文学等各个方面:
为什么邓丽君在台湾只是70-90年代流行音乐生产线上生产出的一个红歌星,到了大陆却能带动社会心理变迁、具备着深刻的时代性?
Beyond和周杰伦在不同时期的走红,又有着怎样的时代性?
为什么罗大佑、李宗盛这样的人最终还是会来到大陆,就像港台流行音乐、电影产业的其他佼佼者在最近十多年间,也纷纷来到北京或是上海,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有关摇滚,崔健怎么看,窦唯、许巍、汪峰又是怎样看的?他们是怎样的人,其本人跟媒体包装的标签式形象有多大反差?他们几个人的各自走向,凸显出中国流行文化生产机制和商业化机制存在什么样的断裂?
为什么说大众和媒体都误读了王朔?北岛如何看待诗歌,新诗跟传统的断裂? 为什么说互联网,电视选秀节目摧毁了中国的音乐生态?
中
国的评书艺术传统为什么找不到传承土壤和对象?
中国的相声怎么了?民间演出团体终究无法脱离家族式模式,并因此难逃衰落的宿命?
9月21日周六晚上,王小峰,也是读者们熟悉的三表哥来到厦门十点书店,更有幸邀请到厦门一茶书房的主理人梁一梦,作为都是爱音乐的人,在十点现场,一起从音乐开始,聊文化、谈变迁,看未来。
*本文为十点书店原创
嘉宾介绍
王小峰,前《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作家,离开媒体后开始从事创意T恤工作。主编有《欧美流行音乐指南》,著有《不是我点的火》《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不许联想》《沿着瞭望塔》《山上有神》等。
梁一梦,厦门一茶书房主人公众号,“灵魂厨房自制混音带”主笔
你设置的联系邮箱是*: (当有人给你留言回复之时,联系邮箱可以及时通知你)
我们建议你填写正确的邮箱地址,如果你之前填写邮箱地址是错误的可以通过 【修改资料】 来重新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