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厦门人是在海上过端午节的,划龙舟、捉鸭子...好刺激
明天就是
端午节了,说到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划龙舟大家都很熟悉。闽南人过端午节,不仅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而且还要举办“掠鸭”(liah ah,闽南语,即抓鸭子)活动。这是一种考验人们体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间体育竞赛。这种斗智、斗勇、斗巧、斗捷的水上体育活动,充满着热烈气氛和浓郁的闽南风情。
▲1900年代的端午节,厦门港龙泉宫海域的热闹景象(紫日 收藏)

▲清末时期发行的厦门端午节划龙舟明信片,龙泉宫至水仙宫一带(现在的鹭江道新领荟广场)的海域(陈亚元 收藏)

▲解放后,随着高集海堤的建成,划龙舟比赛开始以
集美龙舟池为主(紫日 提供)
“掠鸭”,又称“水上捉鸭”,是流传于闽南地区的端午节水上竞技运动。掠鸭的起源已无从可考证,据说是郑成功为了操练水兵而发明的一项运动,至今已有400年以上的历史。掠鸭比赛是在江河船上沿水面平行置一去皮的3—4米的杉木,越长越佳,杉木上涂以油料,使之润滑;杉木尾端挂一长形小竹笼,内放一只活鸭(或者猪仔);笼盖直竖立一竹棍,使之能一拍即开。活动者保持身体平衡,赤足从船上沿杉木小心翼翼行至尾端,拍开笼盖,活动者与活鸭均掉入江中,在游泳健儿协助下,抓住活鸭。活鸭即作为活动奖品。由于身体平衡难度极大,成功者少,失败者多。岸上观者千百人呐喊助威,欢声雷动,看着有的人失去平衡踉跄后仰,有的抱着鸭笼一同跌进水中,而鸭子将一身鸭毛或鸭粪撒了选手一脸,惹来围观者阵阵笑声。

▲1957年集美龙舟池的掠鸭比赛(李开聪 摄影)
1840年厦门开埠,小岛涌入了大批的洋人,中西文化也从此开始了碰撞。早年厦门端午节是十分热闹的。清道光年间的《厦门志》记载:“五月五日,端午悬蒲、艾、榕枝于门,粘符制采胜及粽相馈遗。竞渡于海滨……或十馀日乃止。”厦门的特色端午民俗总是让那些来厦的外国人感到十分新奇。特别是一些水上活动都会勾引起洋人的技痒。高振碧先生收藏的一张1889年端午节由洋人拍摄的蛋白老照片就生动地呈现这一情景。照片中的厦门显得非常的“国际化”。沿岸遍布了错落有致的洋房,江中停满了大大小小的中外船只,桅杆上悬挂着不同国家的彩旗。右下方的舢板上在正在进行着掠鸭的比赛。岸边、水上的船只上挤满了观战的人群。照片所拍摄的地点就是现在厦门岛与鼓浪屿之间的鹭江。

▲1889年端午节鹭江上斗智斗勇的传统“掠鸭”项目(高振碧 收藏)
不仅如此,国外的铜版画,也以厦门人与洋人共度端午节的题材进行创作。船上有西装革履的洋人,有当时还留着长辫子的厦门老乡,共同参加端午节的水上活动,可见当时厦门的“华夷相处”十分融洽。

▲端午节活动铜版画
如今,掠鸭活动在厦门岛内已不多见,但在集美龙舟池以及同安一带,端午节还是会举办掠鸭的活动。而在郑成功的故乡泉州安海,掠鸭活动仍然十分盛行。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安海掠鸭活动的趣味影片吧。
你设置的联系邮箱是*: (当有人给你留言回复之时,联系邮箱可以及时通知你)
我们建议你填写正确的邮箱地址,如果你之前填写邮箱地址是错误的可以通过 【修改资料】 来重新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