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鹭江,见证厦门港城崛起

如果你喜欢厦门历史影像,请点击上面"视觉厦门"关注我!厦门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了解厦门历史,让你真正感受厦门的魅力!

厦门自古以港立市,从郑功成以厦门为口岸开展海上贸易开始,到鸦片战争后的五口通商口岸,再到今天的国际海湾港城,厦门一直是世界的焦点。尤其是1843年厦门开埠后,被迫从传统的渔港、民港、军港,向现代商港转变。

鹭江,指厦门和鼓浪屿之间的海域,宽约600米,是厦门城市的形象,也见证了厦门城市崛起的历史符号。接下来,我们通过海量时光轴影像欣赏百年鹭江。

明朝中后期,讨海为生的闽南人冲破了禁海令,形成势力走向海洋,与日本、东南亚以及西方人进行贸易,到郑成功时代达到颠覆。郑成功以“通洋裕国”来养活军队,并且为厦门口岸贸易奠基。

1843年厦门开埠后,英国画师从鼓浪屿取景创作的厦门港铜版画。画面里的厦门港帆船桅杆林立,一派安详生机的景象,这是关于鹭江的最早的图像。

在还没有影像技术时期,西洋画师就以及生动的描述了厦门港,并且让“AMOY”这一词语走向世界。

1853年西洋画师从麒麟山绘画的厦鼓全景,远处为鼓浪屿,清晰可见日光岩、覆鼎岩、鹿耳礁以及远处的鸡屿、漳州浮宫。

厦门已知最早的影像,1868年莫理循拍摄的鹭江。拍摄机位:从鼓浪屿三丘田拍摄厦门岛内,沿岸已经出现许多西式建筑。

1870年汤姆森从凤凰山(今同文顶)拍摄的鹭江,远处为荒凉的鼓浪屿笔架山和燕仔尾山,右下角为今天的轮渡一带。

1871年汤姆森从鼓浪屿海边拍摄的鹭江,远处的海后滩英租地停靠着外国商船,可见厦门已是一个繁忙的商埠。

1871年汤姆森从鼓浪屿鹿耳礁拍摄的鹭江两岸,海后滩外,桅杆林立。

1875年从日光岩拍摄鹭江两岸,对岸是厦门港的东坪山脉,延伸至虎头山。当时鼓浪屿还是一派田园风光。

1880年查尔斯.威廉.华生从鼓浪屿黄家渡拍摄的鹭江。

1880年从升旗山拍摄鹭江,谁会想到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在今天会被游客占领。

1880年的鼓浪屿,犹如世外桃源。在靠近鹭江一侧的升旗山麓,为西式建筑群最密集的区域。

1889年鹭江上的国际帆船赛,充分体现了厦门人的娱乐生活,以及中西文化的融合。

1900年的鹭江,从鼓浪屿码头拍摄,在这里来一段婚纱写真,一定更有诗意。这样的厦门,岂能不爱?

1902年的黄家渡路头,一群船夫在等候客人的到来。这一年,正好是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也是鼓浪屿步入发展的春天。

1903年的海后滩英租地,一派繁荣景象,这是鹭江赋予厦门的希望。

1905年从虎头山拍摄的鹭江,鹭江上舢板、帆船云集,厦门人正在水仙宫和龙泉宫水域划船过
端午节。

1908年从鼓浪屿三丘田拍摄升旗山、龙头路一带。龙头路是鼓浪屿最繁华的街市,这可以理解为厦门的商圈都在鹭江边上。

1910年从海后滩英租地拍摄鹭江,一艘美舰停靠在海上,舰艇上的美国水兵正通过小船驳运登岸。

1915年,刚迈入中华民国不久的厦门。改朝换代对厦门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影响,非常平稳的过渡。图为鹭江上摆渡的舢板。

1920年代中期的厦门海后滩新路头,新路头位于今天的轮渡码头,与港仔口路头相邻。20年代是厦门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犹如气球般迅速膨胀,海外华侨纷纷返厦投资建设。

1926年林国赓出任漳厦海军警备司令部司令后,聘请周醒南负责市政建设。欲打造现代化港城,必须修建堤岸。图为1928年修建虎头山至打石字一带堤岸情形。

1929年修建堤岸时的海后滩,黄奕住创办的自来水公司大楼为当时厦门港的标志性建筑。

1930年从岩仔脚拍摄的鼓浪屿,位于笔架山上的八卦楼划破了整个岛屿的天际线,是鼓浪屿的标志性建筑,和对岸的自来水公司相对应。

1930年鹭江道北段堤岸已修建好,正在铺沥青。

1933年的鹭江道,堤岸已建成。堤岸建成后,路头被改名为码头。这一年是厦门发展的顶峰,厦市人口约15万,每天进出厦门港的轮船十几艘。


1933年的鼓浪屿码头,是当时世界富人最密集的三大地区之一。

1938年5月10日,日军占领厦门岛,民众纷纷外逃,厦门经济开始衰退,鹭江一片沉寂,厦门港也成了“死港”。

出现在鹭江海面商的日本潜艇,这是厦门最苦难的岁月。

1945年日本投降,厦门光复。但是,经济却大不如战前,进入厦门港的外国轮船也大不如从前。

1949年10月厦门解放,国军撤退至金门,形成两岸对峙。中共不走资,对外贸易中断,鹭江上一片冷清。

1949年到1979年,是两岸对峙最严重的30年,厦门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鹭江上星星点点的帆船正好映衬了这一景象。

1958年的厦鼓全景,受政治环境和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鹭江两岸一片萧条,不时还传来前线及金门的炮火声。

1959年7月,鹭江迎来了空前盛况,三万人游海、横渡厦鼓、环游鼓浪屿、和象征性的“解放台湾”游泳。

1960年代的鼓浪屿轮渡码头,社会主义下的厦门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1960年代的厦门轮渡码头,不需要高大上,小而简陋反而让人感到更温馨。

1970年代的鹭江道,满城尽是关于学习毛主席的标语。政治宣传让人民迷失方向,对厦门的重创史无前例。

1979年12月,行驶在鹭江上的鼓浪屿号邮轮,正朝着香港试航,这是自1949年解放以来的首次跨境航行。感谢邓小平同志,为厦门迎来了改革开放。

1983年,已经是经济特区的厦门,也是彩色时代的开始。鹭江两岸迎来了生机,犹如雨后甘霖。

1987年的厦门,鹭江道上建起了锦江大饭店、华联商厦等高层建筑。鼓浪屿别墅的主人,那些文革期间逃离厦门的华侨,也陆续回来了。

1990年,鼓浪屿的凤凰花开了。1987年经过市民投票,凤凰花树被选为厦门的市树。

1991年,疾驰在鹭江上的帆板比赛。厦门正朝着时尚迈进。

这是一张摄于1992年的鹭江,这张照片从审美上并无出色,但它却反映了一个时代所特有的元素:即将消失的木帆船、鼓浪屿上的广告牌、象征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外资的崛起、商号的复兴等。

1996年的鹭江两岸,鹭江道不断崛起的高楼与骑楼老建筑格格不入,而这些老建筑也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被陆续拆除。

1998年的鹭江道海滨公园。由原来的海后滩演变为集道路、公园、堤岸为一体的鹭江道,海岸线向外延伸近百米。

迈向21世纪的鹭江两岸,再度见证了厦门城市的崛起。建设中的国际银行大厦和建设银行大厦成为厦门的新地标,也为鹭江道的天际线起到了平衡作用。

2005年从鼓浪屿日光岩拍摄鹭江两岸,厦门岛内已是钢筋森林。

今天,鹭江上已经是游客的天下了,每天数以万计的游客涌上鼓浪屿,给小岛造成巨大的压力。

这一切,都是因为厦门太美了。每个热爱厦门的朋友,都必须了解这座海港城市的变迁史。
你设置的联系邮箱是*: (当有人给你留言回复之时,联系邮箱可以及时通知你)
我们建议你填写正确的邮箱地址,如果你之前填写邮箱地址是错误的可以通过 【修改资料】 来重新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