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南七夕供奉七娘妈

点击数:4552 更新时间:2016-03-20 09:56:57 来源: 厦门生活、逛路岛_逛鹭岛-返回
七娘妈

传说中王母娘娘的第七女手艺无双,每年到七月初七这一天,织女和牛郎重逢,心情格外舒畅,如果此时向织女祈求“智巧”,织女一定会毫无保留地将手艺传授。于是,古代少女发展出“乞巧“习俗,七夕又称为“乞巧节”。近代,民间女子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制作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风俗

按泉州的风俗,把这一天界定为“七娘妈的生日”。不过,七娘妈指的不是织女而是与孝子董永在槐荫相会的七仙女。君不见泉州人为七娘妈“做生日”时,要烧7顶七娘妈轿,烧个备有7个座位的七娘妈亭。足证节日的女主角是七仙女。可是,到了晚上,泉俗又有观天象,静待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举动。就这样把“天河会”与“百日缘”两个民间传说混同起来了。

其原因有三:

(1)董永卖身葬父,到傅员外家当农奴。好在七仙女心甘情愿于10天内织锦300匹,才赎回董永的奴身。而织女呢?她是“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

(2)“织”与“七”在泉州方言里音相谐。

(3)两个民间传说的主题思想是相同的。表达了普通劳动者牛郎和董永对爱情的渴望。反映了平民老百姓对爱情的歌颂。象这样民俗事象混同的例子,不止是七夕。比如清明节与寒食节本来是两个节日,因时间紧相近,民间把它们混同起来了。相沿成习,积习成俗。


织女是个巧人。据《帝京景物略》载云:“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盆水日中。倾之,水面生膜,绣针投之则浮,则见水底针影,显出花鸟虫兽之形,谓乞得巧。”旧时,泉州风俗于双七节夜晚,年轻的姑娘对月穿七孔针,比赛快慢,快者胜。叫做“乞巧”。“七”与“乞”在泉州方言里,音相谐。人们通常提到巧人的“巧”,其数用七,都赞之为有“七巧”。织女就是一位有“七巧”的仙女。

七夕的节令活动主要在晚上进行。泉俗把“观天象”与“对月穿针”复合起来,成为一种复合型的民俗。象这样民俗事象不单一的例子,不止是七夕。比如泉俗的元宵节,除了有动的“闹花灯”的活动外,还安排有静的“向冬丝娘乞求灵巧”的活动,也同样叫做“乞巧”。也形成了动与静结合的复合型的民俗。只不过,泉州人把冬丝娘看成是工艺美术之神。应该说,织女是我们,汉民族尊崇的公有神,而冬丝娘是泉州的地方神。




七娘神轿




七娘神灯








【责任编辑:csw8923

大家推荐

留言评价

共有0条评论
重要提示:
你设置的联系邮箱是*: (当有人给你留言回复之时,联系邮箱可以及时通知你)
我们建议你填写正确的邮箱地址,如果你之前填写邮箱地址是错误的可以通过 【修改资料】 来重新设置
商业推广版块信息发布免费开放
加入圈子

【点击这里 - 扫描二维码加入主题圈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