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0张照片读懂厦门近现代史,1870-1980

点击数:9360 更新时间:2016-06-03 22:16:50 来源: 厦门生活、逛路岛_逛鹭岛-返回
clip_image001.jpg


厦门,这座独具魅力的海滨城市,曾经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新时期对外开放最早的经济特区。她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更是文化交融的窗口。

作为西方摄影技术传入中国最早的城市之一,厦门也为中国摄影发展史写下辉煌的篇章。1849年,林鍼在美国掌握了摄影术并将一台相机带回厦门,被认为是有明确文字记载的中国接触摄影术第一人。当时有不少著名的外国摄影师来到厦门,留下厦门早期珍贵的影像资料,厦门也因此成为西方通过影像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影像,是了解历史最好的方式。如何用三十张的老照片描述厦门的近现代发展里程,我们费了许多心思。或许这三十张并不足以代表厦门的一切,但是每张图片背后的故事,值得让人细细的去咀嚼……
 
clip_image002.jpg

1842年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自此厦门扬帆奋起开始走向近代化道路。图为1870年代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森拍摄的穿梭在厦鼓海峡上的帆船。
 
clip_image003.jpg


西方近代宗教、科技、教育等文化开始传入厦门并逐渐融合发展。始建于1848年的新街礼拜堂,又称中华第一圣堂,是我国最早供华人使用的基督教堂。图为1890年代新街礼拜堂。
 
clip_image004.jpg


开埠后的厦门港日渐繁荣,逐渐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之一。图为1870年代厦门港风光,海边新建的洋楼鳞次栉比,海上船只如梭。
 
clip_image005.jpg


1852年始英国在海后滩一带开辟英租地,并企图在此设立租界。为此,厦门人民与之开展不屈的抗争。图为1880年代海后滩英租地的洋行栈房,码头挤满了船只。
 
clip_image006.jpg


19世纪末厦门城市发展还是较为落后,街道狭窄,卫生条件差。图为1880年代从高处远眺厦门城,远处的古城墙依稀可见。
 
clip_image007.jpg


1862年3月,厦门关税务司署设立,俗称洋关,从此控制了厦门的海关管理大权。图为1920年代末的鹭江道风光,远处三层洋楼即为旧海关大楼。
 
clip_image008.jpg


厦门在近代化发展过程中,新旧交替,整个社会在艰难地转型。图为1900年代厦门城内熙熙攘攘的市井生活,男人们依旧留着长辫子。
 
clip_image009.jpg


清末﹐厦门一度成为西方殖民主义者拐掠﹑贩卖华工的中心。许多厦门人被“卖猪仔”在海外当苦力。图为19世纪末从厦门港出发被运往海外的契约华工。
 
clip_image010.jpg


开埠后列强纷至沓来登陆鼓浪屿,传统的农耕文化受到冲击,鼓浪屿正悄然发生变化。图为1880年代的鼓浪屿依然保有许多闽南古厝和大片的农田,而新建的西洋建筑正方兴未艾。
 
clip_image011.jpg
1903年工部局的成立,鼓浪屿成为公共租界,逐渐发展为一个多国共治、多元文化聚集的公共社区。图为1909年洋人们在番仔球场举行网球比赛,近处一位赤脚的中国小孩站在场边观看着。
 
clip_image012.jpg

20世纪初的厦门港繁荣兴盛。此图由虎头山向北拍摄,海滨旧称草仔垵,延伸至海中的为鱼仔路头。每年逢端午节,此处十分热闹,汇集了大大小小的船只。如今已填海筑路,成为鹭江道镇海路至中山路口段。



clip_image013.jpg


1908年10月30日,为欢迎美国舰队访问厦门,清政府在南普陀寺前的演武场搭建拱门大牌楼并装上电灯。图为当时清政府在演武场搭建的大牌楼,两边挂有大清龙旗和美国国旗。
 
clip_image014.jpg


1898年3月12日同文书院成立,在厦门近代文化教育史上,开辟了社会集体办学的新纪元。图为1908年从虎头山拍摄的同文顶,山顶上的西洋建筑即为同文书院。
 
clip_image015.jpg

南普陀为厦门著名古刹,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时称普照寺。至清末已建有三殿七堂,居厦门岛上诸佛寺的首位。图为清末时期洋人游玩南普陀大悲殿留影。
 
本文图片在厦门通士达光影艺术馆长期展览
点击查询参观讯息
 
clip_image016.jpg

1921年,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捐资兴建厦门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图为1930年代厦门大学群楼。
 
clip_image017.jpg


1920年代开始的城市市政建设,是厦门向近代化转型的重要节点,形成了近代厦门城市的基本格局。图为1928年正在修建中的思明北路。
 
clip_image018.jpg

经过旧城改造后的厦门城市焕然一新,沿街的骑楼风貌具有浓厚的南洋风情。图为1930年代厦门大同路街景。
 
clip_image019.jpg


厦门中山公园设计精巧、布局优美,历时4年,于1931年竣工,曾被誉为“华南第一园”。图为1930年代厦门中山公园南门。
 
clip_image020.jpg


随着华侨回国投资兴业,促进厦门近代民族工商业快速发展。图为1930年代位于虎头山下的厦门淘化大同厂区。
 
clip_image021.jpg
1911年,商办厦门电灯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13年,厦门电灯公司正式发电营业。图为1930年代位于沙坡头的厦门电灯公司。
 
clip_image022.jpg

20世纪上半叶,富商、华侨纷纷到鼓浪屿建宅置业,推动了鼓浪屿繁荣发展。图为1930年代从日光岩俯瞰鼓浪屿。
 
clip_image023.jpg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5月10日,日军占领厦门,厦门从此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图为1938年日军从金门炮击厦门的战争场面。
 
clip_image024.jpg


日本的侵略给厦门经济社会带来巨大损失,迫使大量企业内迁或迁往公共租界鼓浪屿,原本12万人的厦门岛仅存1.3万人。图为1938年日军在中山路耀武扬威的游行场面。
 
本文图片在厦门通士达光影艺术馆长期展览
点击查询参观讯息
 
clip_image025.jpg


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从此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图为上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友好合作时期,厦门市民涌上街头、游行声援。(李开聪摄影)
 
clip_image026.jpg

解放初期,由于两岸对峙,厦门沿海地区不宜建设。因此厦门政府在厦禾路后江埭往文灶一线开辟工业区。1953年至1956年,通过公私合营后,这里先后有罐头厂、机器厂、电机厂、化工厂、酒厂、橡胶厂、食品厂等工厂,成为厦门解放以后最早的工业区。
 
clip_image027.jpg


1955年厦门高集海堤竣工,是我国第一条用花岗岩筑成的跨海长堤,也铸就了厦门人 “移山填海、拼搏奉献”的海堤精神。图为1954年厦门人民众志成城,建设海堤。(李开聪摄影)
 
clip_image028.jpg


1966-1976年,厦门进入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图为1969年街头宣传队在厦门浮屿路口演出。(李开聪摄影)
 
clip_image029.jpg


1980年10月,厦门成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首批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改革开放为厦门特区的发展带来巨大变化。图为80年代初期的湖里工业园区。
 
clip_image030.jpg


上世纪70年代初厦门开始围海造田,修筑西堤,自此筼筜港变为内湖。图为80年代从狐尾山俯瞰湖滨北路一带风光。中间灰色建筑为今市政府大楼。
 
clip_image031.jpg

改革开放后的厦门日新月异,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传统的帆船也逐渐淡出了厦门港。图为1980年代末帆船在鹭江留下的最后影像,令人回味无穷。
 
【责任编辑:csw8923

大家推荐

留言评价

共有0条评论
重要提示:
你设置的联系邮箱是*: (当有人给你留言回复之时,联系邮箱可以及时通知你)
我们建议你填写正确的邮箱地址,如果你之前填写邮箱地址是错误的可以通过 【修改资料】 来重新设置
商业推广版块信息发布免费开放
加入圈子

【点击这里 - 扫描二维码加入主题圈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