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独创的15大成语,洞见《道德经》智慧精髓!

点击数:1946 更新时间:2016-08-28 05:36:49 来源: 厦门生活、逛路岛_逛鹭岛-返回
                                              
<a style=老子独创的15大成语,洞见《道德经》智慧精髓!" title="老子独创的15大成语,洞见《道德经》智慧精髓!"/>

《道德经》只有短短五千言,却涵天盖地、尽说人道,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辟,随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为至理格言和人们的座右铭。而更为精华的则是其中那些老子独创的成语,可谓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从中完全可以洞见《道德经》的真谛。我们从这些成语中,再次精挑细选出最具人生智慧的 15 个。这 15 个成语,可以说字字都是真智慧,个个都是大境界,值得认真品读领悟。

|一、自知之明|▼

▌1、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 33 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成语含义

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多用于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3、智慧精髓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没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头脑,他说:「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自知之明来源于自我修养和自我慎独。一个严于自省和自律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这一点,往往是比较难的,要求别人易,要求自己难。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准确定位。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时,也正是进步的开始。

|二、慎终如始|▼

▌1、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 64 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成语含义

谨慎地做到最终,就像开始时一样,就不会有失败和差错。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3、智慧精髓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为人处事不能善始善终,原因一般可以归结于两个方面。

首先,虎头蛇尾,开端和过程都很重视、谨慎,而到结尾处却放松了警惕和要求;其次,急于求成,开头和过程都很认真,眼看将要大功告成,杂念、欲望、贪念便起来了,患得患失,最终前功尽弃。

「慎终如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既要严于律己,老老实实地将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后,又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始终保持平和、「虚静」的心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成功三要素:勤奋、坚持加心态。

|三、和光同尘|▼

▌1、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 56 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2、成语含义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3、智慧精髓

和光同尘,就是要含敛光耀,混同尘世,不要标新立异,不要过分张扬自己的特殊之处,融入社会,融入周围的环境。要不在前也不在后,这样就能远离纷争和耻辱。

「和光同尘」既是对外的处世,也是对内的修身。大凡有道之君子,或德行高洁之士,必有一股清高之气,不愿与人和同,于是流于狂狷。狂者过之,狷者有所不及。

道家圣人处世,要的则是虽然怀和氏之璧,但是外面看过去却十分朴实,穿着普通的衣服。以及「光而不耀」,虽然有光芒,但是却不会那么耀眼,不会过于招摇。这既是处世远祸的智慧,其实又何尝不是修行的一种境界呢?

|四、知雄守雌|▼

▌1、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 28 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2、成语含义

知刚守柔,比喻胸有主见而与人无争。

▌3、智慧精髓

知雄守雌,是最为恰切、稳妥地对全面情况进行把握。老子不仅提倡「守雌」,关键更在于「知雄」。「知雄」不是仗势欺人或「得理不让人」,而是知己知彼,对症下药;「守雌」不是被动地「任人欺凌」,而是处后、守柔、含藏、内敛。假装不知,实际上清楚;假装不行动,实际上是因还不能行动,或需要待机而动。这才是真正的知雄守雌。

|五、多藏厚亡|▼

▌1、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 44 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2、成语含义

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3、智慧精髓

在老子看来,寻求声誉、财物与顾全性命是相对不相容的。过于爱名利必定要付出很大的消耗,越大的积藏必遭受越大的损失。

多藏,就是指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一个片面追求物质好处的人,一定会采用各种手腕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因不义而落入不利的因果,必将招致反噬。

「多藏必厚亡」,并不仅仅指物资方面的损失,也指人的精力、人格、品德方面的损失。贪求私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欲等迷住心窍,攫求无已,终至纵欲成灾。

|六、祸福相依|▼

▌1、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 58 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成语含义

祸能够生福,而福也能够生祸。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3、智慧精髓

祸能生福的原因,是当一个人处在危险或灾难的时刻,很认真地想求平安,并且能够深入地体会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够心存畏惧恭敬,谨慎自己的言行。

而福能生祸的原因,就是当人在居安的时候,不能够思危,而且还放纵自己奢侈逸乐的念头,言行举止骄傲懈怠,尤其多有处事轻率、态度傲慢,甚至欺侮别人的情形发生。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祸福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减变化,没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觉察到的。

|七、天道好还|▼

▌1、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 30 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2、成语含义

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

▌3、智慧精髓

有一句非常流行的网络语: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这就是天道好还。

事物发展到非常强力的状态之后,势必逆反,因为物极必反,所以不管不顾地将强力推行到底,一定是「不道」的行为,这种「不道」的行为就一定会很快衰亡、灭亡。

暴力必然引来暴力,只有用柔性的策略才能化解暴力。不要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对人要做到仁至义尽,不要逞强好胜,取得了成功不要居功自傲。不要做过头之事,要有一份仁慈的心,以人为本,以和为贵。

|八、知足不辱|▼

▌1、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 44 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成语含义

懂得满足,才不会遭受屈辱。表示不要贪心。

▌3、智慧精髓

老子所说的知足,不是满足现状,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对烦恼的麻木和对矛盾的逃避,而是承认人的时间、精力、智慧和机遇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欲望,也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所以,人的要求和行为应该把握好度,适可而止,不要超越可能与应该的范围。如果一味贪求得不到或无须得到的东西,无休止地奔波忙碌,不仅活得痛苦,还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九、知止不殆|▼

▌1、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 44 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成语含义

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险。

▌3、智慧精髓

知止需要智慧,要知道何时应该停止、何地必须停止,否则就会过犹不及,出现危险。

现代生活中,有人坦然面对人生,懂得知止不殆,因而终生如意。也有一些人生性耿直,不会转弯,不知知止不殆,虽然才华横溢,却常常遭人嫉妒,往往无辜受敌。也有一些人,炫耀富贵,喜欢显摆,结果招来祸患。

人的一生中,经常听到的教导和鼓励是「不断进取,奋斗不止」,很少有人劝告人们「结合实际,适可而止」。进是勇气,是方向;止是智慧,也是一种方向。汉张良就是因为懂得审时度势,在刘邦为帝后主动请辞,只求封留侯,才保全了性命。相反,自负的韩信不知何时该止,才最终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十、大巧若拙|▼

▌1、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 45 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2、成语含义

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

▌3、智慧精髓

这一章还很有意思,如果反过来呢?看上去能力特强的人,一定不是最强的;看上去特满的,一定不是最充实的;看上去特别正直的,一定不是最正直的;看上去技巧最多的,一定不是最聪明的;看上去最能说的,一定不是口才最好的。

而事实就是如此,否则「深藏不露」、「真人不露相」这些说法就不会那么深入人心。金庸武侠小说里很多角色都是如此,越牛的人,越不显山露水;而且越厉害的功夫,也都越显得笨拙;比如神一般的扫地僧,比如独孤求败的重剑无锋。

一力破十会,一白遮百丑。高手之所以若拙,是因为他们实力足够强大,所以才有底气。需要技巧么?需要。但在实力面前,技巧的作用就显得非常渺小了。老老实实积累自己的实力,比什么都重要。

|十一、被褐怀玉|▼

▌1、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 70 章: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2、成语含义

身上披的是粗布衣服,胸前却揣着宝玉。比喻怀抱大才而深藏不露,或出身贫寒而怀有真才实学。

▌3、智慧精髓

一个人的真实价值,终归还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体现,时间不会蚀去珍宝的光华,而只会把它打磨得更加璀璨。

因此,真正的智者和圣人不会介意世俗外物,更没有兴趣用自身的宝物换取浮名。我就在这里,不管你承认,或者不承认。圣人是寂寞的,因为他能够体味到生命中那挥之不去的孤独,并且在坚守当中完成价值的沉淀。

平庸的人往往会在随波逐流中沉沦和迷失,我们很难有勇气为了保有那一份真实自我,而去抵抗寂寞蚀骨的滋味,因而也就没有机会去领略圣人的境界。

|十二、见素抱朴|▼

▌1、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 19 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2、成语含义

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表示不为外物所牵。

▌3、智慧精髓

明末崇祯年间,有个人画了一幅画,画上一棵松树,松树下面一块大石,大石之上,摆着一个棋盘,棋盘上面几颗疏疏落落的棋子,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意境深远。

后来有个人拿着这幅画,去请当时的高僧苍雪大师题字。苍雪大师一看,马上提起笔来写下: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神仙更有神仙着,毕竟输赢下不完。

世事变化不尽,输赢没个尽头,神仙尚且如此,所以就应该选择「见素抱朴」的心态,面对复杂,始终守持单纯和淡然的心态,存心淳朴,将欲望和恩怨都看得轻一些。问题和困难来了,先别急着解决,缓缓神,静观其变,或许就会悄然而退,总比苦思攻破之法或执意迎难而让人轻松。这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

|十三、虚怀若谷|▼

▌1、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 15 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2、成语含义

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3、智慧精髓

《易经》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全吉的卦,正是谦卦。所以《菜根谭》中有语: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意思是说,古来建立功业成就功勋的全都是谦虚圆融的人士,那些执拗固执、骄傲自满的人往往与成功无缘。文王谦虚,渭河之滨访太公,最终成就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刘备谦虚,三顾茅庐请卧龙,最终天下三分一分归刘。

谦虚的人懂得怎样尊敬别人,包容别人。做人如果太骄傲太自满,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最终灾祸临头,只能悔之晚矣。山谷因为胸怀空阔而罗纳万物,万物生长其间,不受排斥,不受拘禁,自由生长;同时,山谷间的万物也装饰和点缀了山谷,使山谷变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发。所谓谦虚礼让、敬人敬己,就是这个道理。

|十四、大器晚成|▼

▌1、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 41 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成语含义

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锻炼,成名往往较晚。

▌3、智慧精髓

担当大事的人的确要经过长期磨练,最著名的便是姜子牙,72 岁才出山辅助文王武王父子完成灭商立周大业。有年少成名者,除了天赋高,也往往因为他们所做的事还不够大。

成功是日趋丰盈、等待蓄势后的绚丽震撼。唐代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司马迁写《史记》用了 18 年,曹雪芹写红楼「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先贤的智慧不是体现在顷刻间闪现的灵感与笔下流淌的华丽,而是他们的谦逊与艰苦,以及对于知识虔诚而持久的吸纳。他们等待骨骼的完整、血肉的丰满,他们等待时机。

朱自清说:「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成功没有捷径。用拼搏的血汗与顽强的韧性换来的成果,才是历久弥香。

|十五、知足常乐|▼

▌1、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 46 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成语含义

知道满足,就能长久快乐。

▌3、智慧精髓

知足常乐不是安于现状、故步自封,这样的满足所带来的快乐也是不能长久的。老子要告诉我们的,是警惕无止尽的欲望,以及追逐欲望所可能带来的祸患。如何应对呢?那就是「知足」。

当然,无论知足还是不知足,都不能改变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处境,所以由「知足」带来的「常乐」就不是现实上的,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对名与利的超越。要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就要知道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目的,了解自己的能力,把握自己的机遇。不是自己的别想的太多,是自己的要从容享受,以此来平复自己不切实际的妄想。

烦恼多与「不知足」有关,知足也许不能改变现状,却能消除烦恼,而这不正是人无论追求什么,都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吗?如此才能获得长久的平安、富足和快乐。用一个「淡」字观照世间千情百态,才能懂得动静相宜、取舍有法的道理。

本资讯信息是来自 逛鹭岛 小编 通过网络收集而来的关于厦门最新最热门的本地资讯。
您若也有需要分享的可以直接在我们网站上分享你的内容,让大家都知道。
版权声明,本活动信息隶属网络收集而来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清除信息。
【责任编辑:csw8923

大家推荐

留言评价

共有0条评论
重要提示:
你设置的联系邮箱是*: (当有人给你留言回复之时,联系邮箱可以及时通知你)
我们建议你填写正确的邮箱地址,如果你之前填写邮箱地址是错误的可以通过 【修改资料】 来重新设置
商业推广版块信息发布免费开放
加入圈子

【点击这里 - 扫描二维码加入主题圈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