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厦门是什么样,必须来感受下

点击数:6683 更新时间:2016-06-03 10:39:18 来源: 厦门生活、逛路岛_逛鹭岛-返回


想象着,一个一百年前出生在厦门后路头的小男孩,幸甚至哉,活了百岁,历尽辛亥革命,清帝逊位,二次革命、五四运动,军阀割据,民国风流,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革命、改革开放,一直到9年前,他拄着拐杖,某个下午站到了机器轰鸣的中华城修建现场,朝着厦门曾经的“文脉”驻足而望,……没有人懂得他此刻会想什么。
clip_image002.jpg
如梦人生不过尔尔。今天我们就翻开百年前的地图,且顺着他的目光,肤浅地感受下。clip_image003.jpg
▲1908年厦门地图


 
那时候“厦门”只是一个地名统称,行政上叫做“思明县”。古时厦门(厦门岛)仅仅是泉州府同安县十一里的其中一里,曰“嘉禾里”。1913年析嘉禾里置思明县。县署(县政府)设在厦门港巡司顶一带(今思明南路思明小学对面)。思明县的建制一直到1935年厦门设市为止。
 
▲思明县署位置
 
clip_image004.jpg

▲思明县政府管业说明书
 
那时候城区仅在厦门岛西南隅,东沿山、西滨海,北临筼筜港,南止于厦门大学,略呈三角形。没填海前的厦门,形状不像现在看起来圆滚滚的。而现在厦禾路在当时已经是海边了,因此今思北路口旧称“浮屿(浮起的岛屿)”。
clip_image005.jpg
▲二十世纪初厦门地形图


 

▲二十世纪初厦门海滨


 
那时候厦门城还没有拆。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的厦门城,原周长约1360米,高约6米,基广约2.9米,设城门四座—东曰启明、西曰怀音、南曰洽德、北曰潢枢。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施琅扩建,周围也不过六百丈。城中设有福建水师提督署(今市公安局)。
clip_image006.jpg
▲厦门城位置
 
clip_image007.jpg

▲厦门城旧影



clip_image008.jpg

▲厦门城北门
 
clip_image009.jpg

▲今日厦门城的范围


 
那时候厦门城区中有镇南关、麒麟山、虎头山,连绵自东迤西,横贯海滨,将全市截为两段,使市区形成为“厦门顶”和“厦门港”两部分。若陆路交通要通过镇南关大道,但镇南关建在鸿山半腰缺口处,形势甚为险要,而且古墓新坟,纵横重叠,触目皆是。因此水路交通是往来厦门港与厦门顶最好的方式。鲁迅先生之前就是从厦门顶的太古码头乘小舢板前往厦大的。他在他的日记中记载到“厦门大学,又是一个离市区极远的地方。”
 
clip_image010.jpg

▲镇南关大道
 
clip_image011.jpg

▲厦门镇南关山上的乱葬岗
 
那时候厦门还没有开展城市建设,未有马路,大多是清朝留下来的古街道,大小街巷220多条。近城的称内街,如桥亭街、新街仔、塔仔街、局口街、菜妈街;近海的称外街,如石埕街、提督街、盐街、纸街、竹仔街、磁街、外关帝庙街、神前街、中街、亭仔下街、木屐街、港仔口街、岛美路头街、轿巷街、五崎顶街和走马路街;内外街之间还有火烧街和关仔内街;在厦门港又有桥仔头街和市仔街。由于厦门是个海港城市,外街比内街更为发达,热闹。这些街巷是粗打块石路面,少数是粗打条石路面和砂土路面。称“街”的宽3~5米,叫“巷”的宽2~3米,加上地狭人多,占路盖房时有发生,造成一些街道宽窄不一,甚至相差数倍,有些街道个别地段,路宽仅剩1米多。


clip_image012.jpg
▲厦门城边的石板路
 
clip_image013.jpg

▲厦门街市


 
厦门开埠后海运发达,那时候沿海遍布“提督路头”、“岛美路头”、“水仙宫路头”等十几个简易码头。船只来往频繁。由于陆路交通不便,厦门各地交通也以水路为主,由水仙宫渡头,搭乘小舟沿海边南下至厦门港。与禾山交通,水路从新填埭、旧路头一带,乘小帆船沿筼筜港而上,可达江头镇。
clip_image014.jpg
▲厦门海边的路头(部分)
 
clip_image015.jpg

▲1880年的厦门海边的简易路头及民居
 
clip_image016.jpg

▲1905年繁忙的厦门港
 
那时候外地人来厦门旅游,二十四景是必去的。老厦门二十四景的说法首见于清乾隆年间,其中还分为“大八景,小八景,景外景”:
大八景 (最经典)
洪济观日 阳台夕照 五老凌霄 万寿松声 虎溪夜月 筼筜渔火 鸿山织雨 鼓浪洞天
clip_image017.jpg

▲厦门八大景之一虎溪月夜
 
小八景 (次之)
金榜钓矶 白鹿含烟 金鸡晓唱 龙湫涂桥 天界晓钟 万笏朝天 中岩玉笏 太平石笑
clip_image018.jpg

▲厦门小大景之一白鹿含烟


 
景外景
宝山圣泉 石泉龙液 石苋飞泉 白鹤下田 耸蜡灼天 案云得路 高读琴洞 寿山听蝉
 
这二十四景都在厦门岛内。自清代到民国年间有关厦门的旅游指南中都有详细的介绍此二十四景,因此曾经广为大众所熟悉。解放以后,部分景点被作为军事用途而无法游览,或是城市发展建设导致部分景点的荒废,许多景点开始名不副实了。
clip_image019.jpg

▲厦门八大景分布



厦门的石,不但数量多,而且千姿百态,稀奇古怪。那时候厦门港上有一块标志性的巨石叫做“打石字”,“打石字”上记载的,是明代天启年间在厦门打败入侵“红毛”(旧称荷兰人)的战事。因此也叫“天启石”。由于石头就在海边,民间有“石字临江”之说。清张锡麟《石字临江》一诗曰:“天然峭壁立江干,艇子沿流仰面看,一代筹边留数字,千秋保障列诸官;画横巨浸龙蛇动,影倒澄波翰墨寒,惆怅壮猷成往事,不堪回首夕阳残。”诗人不仅凭吊昔日英雄志士,更写出巨石临江的壮丽景象。巨石的东侧有“打石字路头”。并且,在“打石字路头”的后面岸上,出现了一条“打石字街”(今之打石市街,在鱼行口后面)。 打石字曾经在厦门老照片上的出镜率非常之高,可是到了建国初期,打石字就“消失了”。
clip_image020.jpg
▲天启石位置



clip_image021.jpg
▲厦门港“石字临江”


 
那时候厦门的环境可不是很好,地狭人稠,房地不足。街道长年潮湿泥泞,无论晴天雨天,往来行人不慎,足踏泥堆,就会开花四溅。镇南关、麒麟山、虎头山一带,多是乱葬岗。从前岛上有些溪流潭沼,时称七池八河十三溪,由于沟涵潭窟淤积不流,大部分池河成为倾倒垃圾的场所。瓮菜河地处市区中心,四周居民稠密,污秽更甚,河床齐岸,垃圾成山,臭气熏蒸,行人莫不掩鼻疾走。西北两面的沿海居民,多居住在竹木临时搭盖的矮屋,卫生条件很差。




▲水仙宫民宅


 
▲虎头山眺望厦门城区民宅
 
clip_image022.jpg
▲外清一带密密麻麻的民宅
 
clip_image023.jpg

▲厦门平民的生活
 
那时候还没有厦门大学,五老峰下广阔的场地叫做“演武场”。1908年,为了迎接美国大白舰队的来访,清政府在演武场斥巨资搭建起了一座临时的主会场。由于厦门每到夏季瘟疫流行(常见的有三种:鼠疫,白喉,痢疾),所谓“死猫吊树头,死狗放水流”劣习随处可见。那时的鹭岛被外国人称为不适合人居住的“地狱”。因此许多来厦的外国水兵、船员上岸后都被限制不准进城,以防染上疾病。


clip_image024.jpg

▲1908年演武场欢迎美大白舰队会场


 
clip_image025.jpg
▲1908年迎接迎美大白舰队彩楼
 
一直到了民国9年(1920年)年初,厦门道尹陈培琨、地方坤士林尔嘉等倡议开辟马路,成立市政会和市政局。厦门才开启了近代化城市发展的序幕……
 
【责任编辑:csw8923

大家推荐

留言评价

共有0条评论
重要提示:
你设置的联系邮箱是*: (当有人给你留言回复之时,联系邮箱可以及时通知你)
我们建议你填写正确的邮箱地址,如果你之前填写邮箱地址是错误的可以通过 【修改资料】 来重新设置
商业推广版块信息发布免费开放
加入圈子

【点击这里 - 扫描二维码加入主题圈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