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厦门冷知识(V),看到最后我又震惊了…

点击数:2826 更新时间:2017-03-23 06:59:23 来源: 厦门生活、逛路岛_逛鹭岛-返回
1、“思明市”在厦门存在了一年不到便夭折

民国元年(1912年),厦门岛、金门岛自同安独立,成立“思明县”。思明县的建置一直持续到了1933年。1933年2月“思明市筹备处”成立。不过同年10月,十九路军发动“闽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厦门特別市”。翌年2月闽变失败,随即恢复“思明县”。1935年,国民政府批准废除“思明县”成立“厦门市”,从此“厦门”这个地名正式成为市级行政单位。

24个厦门冷知识(V),看到最后我又震惊了…

▲民国22年(1933年)厦门警察捐上的收款方是“思明市公安局”(杨羽翔 收藏)

2、鼓浪屿区曾是全国面积最小的市辖区

2003年,在大思明区整合之前,仅1.78平方公里的鼓浪屿独为厦门的一区,是当时全国面积最小的市辖区,比上海最小的卢湾区(8k㎡,后撤销并入黄浦区)与静安区(8k㎡,后与闸北区合并),北京最小的崇文区(16.5k㎡,后撤销并入东城区),福州最小的台江区(18k㎡)还小得多!当时的鼓浪屿区的面积仅仅为同安区的1/566!虽然鼓浪屿面积在厦门是最小的,但是知名度在国际上却高过厦门,这也是小小的鼓浪屿能独立成区的原因。2003年,思明区、开元区、鼓浪屿区合并建立新的思明区,鼓浪屿区从此不复存在。

24个厦门冷知识(V),看到最后我又震惊了…

▲1997年,厦门地图上的鼓浪屿区

3、胎死腹中的“嵩屿计划”

1930年代,厦门的经济与市政建设进入了一个顶峰。当局开始规划与厦门市区隔海相望的嵩屿(今海沧)。当时,嵩屿是漳厦交通的必经之地,周围的地势也较为平坦。嵩屿若开发,可与鼓浪屿、厦门市区连成一片,因此嵩屿为新商埠的最佳之选。从规划图上看,嵩屿商埠的范围颇大,分为南部商业区,东北部工业区,西北部农业区。商业区里有飞机场、公园、体育场等。工业区的填海工程浩大,甚至连火烧屿也包括在内。但是后来时局动荡,因此此计划胎死腹中。不然我们现在在嵩屿也能够看到骑楼了。

24个厦门冷知识(V),看到最后我又震惊了…

▲1932年,嵩屿规划图(《图说厦门》)

4、中山路为何在霞溪路口拐了个大弯?

中山路在霞溪路口那里转了一个大弯,而并非从头到尾都是一条直线。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现在的中山路是由中华路与中山路两条马路在1979年合并而成。由海军司令部口(市公安局)起至桥亭止(中山路与霞溪路交汇处)的那段路以前叫做中华路,1928年竣工,全长0.22公里。而从桥亭经过蕹菜河,过局口街、大走马路、泰山口、镇邦街、至岛美路头(现鹭江宾馆)才是中山路,1928年竣工,全长0.6公里。其实中华路原本设计由司令部口起经南门、桥亭、仁安街、丁仔墓、普佑殿、后路头、青墓、相公宫、灵应殿、水流巷至鱼仔路头,全长达1.07公里,自起点至终点成一直线,可站在司令部远眺堤岸和海港景色。但是由于普佑殿有当时富豪黄世金(此人为日本籍民,当时身兼市政会副会长)的私人公馆和祠堂,青墓又有他的祖坟,拆迁受阻。虽经督办林国赓多方努力也无济于事,造成今日之弯道。

24个厦门冷知识(V),看到最后我又震惊了…

▲中华路原本规划修至鱼仔路口(虚线),实际只修到了霞溪路口(实线)

5、厦门的这些身份证号段再也没有了

1999年10月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实行公民身份号码制度——国家为每个公民从出生之日起就编定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3502表示福建厦门。当时,350201是福建省厦门市市辖区、350202是鼓浪屿区、350203是思明区、350204是开元区、350205是杏林区、350206是湖里区、350211是集美区(原郊区,包含今海沧区部分地区)、350221为同安县。今天,厦门的行政区划与20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鼓浪屿区、开元区、同安县没有了,杏林区改名海沧区,还多出了翔安区。因此,350202、350204、350221三个号码段除了原有的居民继续使用外,不再颁发新号,只会越来越少。

6、厦大人在上海办了山寨的厦门大学?

1924年6月,厦门大学发生学潮,三百余位师生为争取民主办校而奔赴上海筹建新校。初名大厦大学,“大厦”即“厦大”之颠倒。校训为“自强不息”,与厦大一模一样。主教学楼取名“群贤堂”似乎也是厦大“群贤楼”的延续。后来取“光大华夏”之意定名大夏大学。抗战期间先后内迁至庐山、贵阳、赤水,一度与复旦大学合并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联合大学,光复后迁回上海。1951年10月,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大夏大学文、理、教育学科与光华大学相关系科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师范大学。

24个厦门冷知识(V),看到最后我又震惊了…

▲大夏大学旧影

7、台湾街一点也不台湾

江头有一条台湾街大家应该都知道。可是台湾街里都是卖装修建材的商铺,与“台湾”二字相距甚远。原来,台湾街最早叫做“江头街”,是老禾山镇的中心商业街。90年代拓宽后,改名“禾山路”。1997年,又更名“台湾街”,定位为具有台湾本土地域特色的中高档品牌街,更请了时任海协会会长的汪道涵先生为台湾街题字。可是,后面台湾文化没做起来,却变成了“建材一条街”。台湾街宽40米,比很多的马路还宽,是厦门最宽的一条“街”了。

24个厦门冷知识(V),看到最后我又震惊了…

▲海协会已故会长汪道涵题写的台湾街

8、厦门以别的城市命名的路

厦门有一些路是以别的城市命名的,主要集中在鼓浪屿、五缘湾及观音山片区。鼓浪屿的路名都有一定历史了,以城市命名的路名主要为福建省内的城市,如泉州路、福州路、三明路等。2007年,五缘湾片区中的7条路以厦门在世界上的友好城市命名,如:佐世保路、宿务路、槟城道等。2010年,观音山片区的12条路名则采用了台湾的县市名,如台北路、台中路、宜兰路等。


24个厦门冷知识(V),看到最后我又震惊了…

▲五缘湾槟城道指示牌

9、翔安区本要叫“马巷区”?

同安的东部以马巷镇为中心,乾隆四十年(1775年)至民国元年(1912年)一度成立了马巷厅,辖同安东部与金门岛,与同安县平级。世纪交替,同安东部在成立新区在际,市民政局召集专家学者、各镇代表,讨论新区的名称问题。当时提出了“翔风”(新区政府所在地旧名)、“翔安”(翔风里与民安里各取一字)、“翔盈”(翔风里与小盈岭各取一字)三个建议名称。不过最后对这三个名字进行了投票“表决”时,让专家们大跌眼镜的是:结果竟是赞成用“马巷”的占大多数。虽然民间对“马巷”情有独钟,但是,新区政府所在地不在马巷,如此命名不符合国家地名管理的规定,即使送到国务院也不会得到批准。因此最后只好直接由市人大常委会拍板“翔安”作为新区的名称。

24个厦门冷知识(V),看到最后我又震惊了…

▲1929年同安地图中的翔风里与民安里

10、厦门的对面是台湾?

厦门的准市歌的一首歌《鼓浪屿之波》这样唱到“鼓浪屿遥对着台湾岛,台湾是我家乡。”或许歌词误导了我们。很多外地人以为厦门对面的山脉就是台湾。因此曾经还有人偷渡漂到了鼓浪屿还以为到了台湾。其实鼓浪屿的三面被厦门岛、海沧、漳州环绕着。而台北离厦门直线距离是227公里,在厦门是看不到台湾的。所谓的厦门能看得到台湾。其实上是指能看到大小金门岛、以及大小担(胆)岛。这些岛屿如今仍然在台湾政府的管辖下,但是他们属于福建省,并非台湾省。

24个厦门冷知识(V),看到最后我又震惊了…

▲厦门环岛路上可望到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位于金门的大胆岛,并非台湾本岛

11、民国时期厦门的公交线路就达11条

民国初年,厦门仍以轿车马车为市内交通工具。1926年,由马来亚华侨黄晴辉等人集资开办全禾汽车股份公司,汽车行驶美仁宫至江头等线。此为厦门最早的公共汽车。1929年,该公司与其他公司合并改名厦禾汽车有限公司,开辟11条交通线路,拥有汽车40多辆,行驶岛内、市内各条马路。做为一个孤岛,厦门能有这样的交通规模已难能可贵。

24个厦门冷知识(V),看到最后我又震惊了…

▲民国禾山车站

12、厦门1928年出现了第一部电梯   

1928年,由印尼华侨黄超群兄弟的龙群公司投资兴建的南星乐园,在思明南路大众旅社楼上(今妙香路对面)开始演京戏。后来放映国产电影。南星乐园为了招揽顾客扩大营业,特地装置厦门第一部升降式电梯,并在二、三层楼外墙标写广告:“电梯升降,五楼西菜,四楼电影”。


24个厦门冷知识(V),看到最后我又震惊了…
▲南星乐园旧影


13、解放前大同路比中山路更为热闹

大同路是继开元路后第二条建成的商业街,比中山路还要早。一直到解放初期,大同路是厦门商业第一街。大同路位于开元路、中山路之间,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大同路成为当时厦门最时尚、物质最丰富、最聚人气的地方。大同路在1930-1940年代盛极一时。厦门曾经的百货商场三巨头:南泰成、永康成、捷克皆设于此。沿路遍布着五金、唱片、参茸、布匹、洋货等店铺,还有金城、大同两大戏院。华侨回厦之时,一定要到大同路采购商品带到国外。

24个厦门冷知识(V),看到最后我又震惊了…

▲民国时期的大同路(陈谷 收藏)

14、两条互不相连的禾山路

原来的禾山路始于江头止于机场一带接嘉禾路,全长超过5公里,为贯穿禾山镇的主要道路,1990年代中期命名。1997年仙岳路至吕岭路段改称“台湾街”。2007年,由于成功大道的建设,安兜段废。造成了今天的禾山路有两条互不相连的道路:一条由仙岳路至园山南路北;一条由火炬路至枋钟路。
24个厦门冷知识(V),看到最后我又震惊了…

▲老禾山路与今禾山路示意

15、海沧的九头九尾十八坑

海沧地名中有“九头九尾十八坑”之说,侧面反映了海沧的丘陵地貌。“头”是曲折海岸线中突出的部分,“九头”分别是石塘村的水头、排头、地头、渐美村的马地头、贞庵村的澳头、后井村的石甲头、许蓝头、地岸头、海沧村的大路头。“九尾”即斩尾(渐美)、坂尾(锦里)、钟林尾(钟山)、后山尾、草仔尾、陈都尾(温厝村属)、路头尾(海沧村属)、下尾(吴冠村属)、山尾(吴冠村属)。“坑”是低洼的地方,“十八坑”(尚缺一坑)分别是青礁村的龙湫坑(东宫故地)、古楼村的后陵坑、困瑶村的西宁坑、锦里村的马坑、肖坑、温厝村的寮坑、宁坑、苏坑、蔡坑、徐坑、海沧农场的洪坑、后井村的内坑、渐美村的芦坑、石塘村的马内坑、花坑、斜坑、东坑。不过随着海沧的城市化以及填海造地,许多地名、地貌已经不复存在了。
24个厦门冷知识(V),看到最后我又震惊了…

▲旧时海沧曲折的海岸线

16、有“美”的地名多半以前叫“尾”

闽南很多带“美”字的地名是由“尾”字雅化而来。比如“集美”原为“浔尾”,漳州“角美”原为“角尾”,海沧“渐美”原为“斩尾”,同安“褒美”原为“褒尾”,市区的“美头山”原为“尾头山”。除了集美以外,其他的地名用闽南话念时,仍然要念“尾”,不能念“美”,不然大家可能不懂你在说哪里。


24个厦门冷知识(V),看到最后我又震惊了…
▲美头山门牌

17、厦门人讲的厦门话都一样吗?

厦门虽不大,但不同地区的人讲的厦门话仍旧有所差别,光岛内就有分市区腔跟禾山腔两种口音。市区腔主要是厦门岛西南隅老市区一带。禾山腔主要是现在的湖里区,以及思明区前埔、何厝一带。而岛外又分同安腔(同安、翔安)、集美腔、灌口腔、杏林腔、海沧腔等等。比如:“你爱吃猪肉还是鱼肉”。这句话的“你”、“猪”、“鱼”三个字用厦门市区腔来念是,,,用禾山腔、杏林腔来念就是,,,而同安腔则要念成,,。再比如“现在”这个词,厦门市区一般说“这阵”,而老禾山地区的人则说“tshian3时”。所以只要发音标准,就可以通过口音辨认出这个人是大概来自厦门哪个地区。虽然厦门各地的闽南话有一些腔调差异,但是彼此之间基本上通话无阻。

24个厦门冷知识(V),看到最后我又震惊了…

▲厦门市各地口音差异举例

18、解放后厦门最早消失的区

厦门解放后第一个撤销的区是厦港区。厦港区在历史上仅仅存在了5年,是1945年厦门光复设立的5区之一。解放初,沿袭旧制。1950年5月废除保甲制的同时撤销厦港区。厦港区中西北的老市区部分并入思明区,东南农村部分则并入禾山区。厦港区废除后,核心区域降级为厦港街道,直至今日。


24个厦门冷知识(V),看到最后我又震惊了…

▲1947年厦港区居民的身份证(杨羽翔 收藏)

19、厦字的四种写法

厦门的厦字在民间,规范不规范的大概有4种常见的写法。一个就是现行的规范字“厦”。其对应的繁体字为“廈”。实际上“厦”是“廈”的异体字,所以以前也是通用的。还有厂+头的写法,那是俗字,民国就出现过,60-80年代使用的最为频繁。最后一个是厂+下的写法,那是在60-70年代中文追求极简时期,民间自创的字。现在基本都是电脑打字了,所以不规范的厦字也逐渐退出舞台。

24个厦门冷知识(V),看到最后我又震惊了…
▲“厦”字的四种写法

20、闽南话中“三八”的由来

鸦片战争过后,厦门成为中国五个通商口岸之一。那时,厦门、泉州等地也驻有许多外国人,每逢三、八的日子,外国女性就成群结队到街市逛街。由于他们的打扮跟华人差别很大,闽南人便给她们一个外号“三八”。“三八”这个俗语在闽台一直流传下来,后来凡是遇到那些不正经或者行为、语言等方面不符合礼仪、道德规范的人,特别是女性,人们就说:“这个人真‘三八’。”

21、厦门最长与最短的路名

厦门的路名一般在三个字到四个字最为普遍。五个字的,不是老市区的街巷,就是派生道路(如禾祥西二路)。不过厦门最长的街巷名,却有六个字的,现存的还有三个,都在老城区文安小学附近。它们是:通奉第一横巷、钱炉灰埕横巷、武当分镇横巷。最短的是两个字,有鼓浪屿的虎巷、近开元路的磁巷、以及火车站附近的岩路。

24个厦门冷知识(V),看到最后我又震惊了…
▲厦门最长与最短的路名

22、厦门人姓陈的依然最多

过去,在闽南一带流传着一句老话“陈林半天下”。根据2014年厦门市公安局统计数据,厦门市姓氏共有1109种,排名前十的有:陈、林、黄、王、李、张、吴、叶、洪、杨。其中陈姓有67.3万多人,每6个人厦门人中就有一个姓陈的。比较稀少的姓氏有“柳、恭、仙、恩、意、庆、朝”等。

23、厦禾路曾是厦门工厂最集中的地方

解放以后厦门最早的工业区在厦禾路后江埭、文灶一带。那个时期,由于两岸对峙,厦门沿海地区不再适宜建设。因此工业建设都集中在厦禾路往梧村一线以及岛外腹地杏林一带。解放前这里就有私营机器厂、食品厂等零星厂家。1953年至1956年,通过公私合营后,这里先后有罐头厂、机器厂、电机厂、化工厂、酒厂、橡胶厂、食品厂等工厂,成为厦门最早的工业区。后来,为了使厦门的环境更加美丽,厦门市政府制定了岛内“退二进三”的城市发展策略,即第一、第二产业外迁至岛外,岛内仅发展第三产业。2000年以后这些工厂陆续搬迁,现在已经没有工厂在作业了。

24个厦门冷知识(V),看到最后我又震惊了…
▲1980年后江埭至文灶遍布不少工厂

24、厦门岛现在的人口密度已是民国时期的13倍

民国35年(1946年),厦门全岛面积110.80平方公里,全岛12万人。岛上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20人,民国38年解放前夕增至每平方公里1487人。1987年,厦门岛面积128.14平方公里,岛上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669人。1995年为每平方公里3216人。2016年,厦门岛面积141平方公里,岛内的人口超过202万。每平方公里已经容纳了14300多人!

24个厦门冷知识(V),看到最后我又震惊了…

▲拥堵的厦门岛

本资讯信息是来自 逛鹭岛 小编 通过网络收集而来的关于厦门最新最热门的本地资讯。
您若也有需要分享的可以直接在我们网站上分享你的内容,让大家都知道。
版权声明,本活动信息隶属网络收集而来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清除信息。
【责任编辑:csw8923

大家推荐

留言评价

共有0条评论
重要提示:
你设置的联系邮箱是*: (当有人给你留言回复之时,联系邮箱可以及时通知你)
我们建议你填写正确的邮箱地址,如果你之前填写邮箱地址是错误的可以通过 【修改资料】 来重新设置
商业推广版块信息发布免费开放
加入圈子

【点击这里 - 扫描二维码加入主题圈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