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则和花生汤古早味煮出新感觉

点击数:2688 更新时间:2017-04-19 15:31:22 来源: 厦门生活、逛路岛_逛鹭岛-返回
  “顶开花,下结子,大人小孩爱吃阿半死。”这则闽南语谜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闽南人对花生汤的热爱。在厦门,说起传统甜食花生汤,很多人头脑中立刻会蹦出三个字:黄则和。

无论是外地游客还是本地老居民,逛厦门思明区中山路要做的必不可少的一件事便是品尝黄则和花生汤。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黄则和花生汤,承载许多老厦门人的情结。60多年弹指一挥间,厦门发生沧桑巨变,通向大海的中山路也几经变迁,唯有黄则和花生汤老店依然坚守在那里。时至今日,黄则和花生汤不再只是老厦门人所怀念的古早味,更作为厦门小吃的代表,成为城市的一张旅游名片。

从早期创始人黄则和挑着花生汤、油条、炸枣走街串巷叫卖,到中山路老店开张,再到加盟店遍布东南沿海城市,黄则和的发展史,与厦门城市发展的步调相一致。虽然贵为中华老字号,但黄则和一直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完善产品线,以期玩出“新花样”。

黄则和花生汤:古早味煮出新感觉
在厦门,花生汤做得最出名的是位于中山路头的黄则和花生汤店。

诞生于贩夫走卒中的好味道
1936年,泉州人黄则和的母亲用辛苦卖花生糖积攒的钱,在厦门大同路买了一套房子,本想在厦门安居乐业,可时隔一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日战争打响,黄家老小逃离厦门,躲回泉州老家避难。八年后,抗日战争胜利,黄则和举家迁回厦门。由于母亲有做过花生糖小买卖,再加上泉州遍地开花的花生汤营生,黄则和便想将这一闽南传统小吃带到厦门来,做点小本生意讨生活。

“那时,每天凌晨4点,黄则和老先生就挑着熬煮好的第一锅花生汤,沿着鹭江道叫卖,风雨无阻。”黄则和的外孙女,黄则和花生汤总店负责人蔡菲菲告诉《台海》杂志记者,靠近码头的鹭江道沿线,不仅汇聚着搬运工、渔民等重劳力,也有不少在商行货栈上班的小职员。一碗热气腾腾的花生汤,讲究的加个鸡蛋,再咬根油条,就是他们的早餐了。天亮以后,中山路骑楼的沿街店铺开始开门营业,这时黄则和又挑着担子到此,开始他一天中的第二波叫卖。由于对各个职业上班时间的精准把握,黄则和总是能赶在其他同行前第一时间出现在顾客面前。

午后,黄则和返家挑来熬煮好的第二锅花生汤,继续到码头叫卖。当时厦门港装船拉货跑单的人不在少数,由于干的是重活,体力消耗巨大,除了一日三餐,每当下午时分他们还需要吃点心补充体力,黄则和就这样适时出现在他们面前。久而久之,黄则和花生汤成为远近闻名的码头风味,招牌渐渐打响,即使不是在鹭江道周边工作生活的厦门人,也会慕名而来品尝。

1950年,解放后的厦门百业待兴,具有敏锐商业嗅觉的黄则和瞅准机会,在当时厦门最繁华的中山路盘下一间店铺,结束了走街串巷叫卖的生活。店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经过的老顾客们一看,就知道“和哥”开店了,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纷纷前来捧场,喝完后由衷地感慨一句:还是原来的码头风味。

除了创始人的勤劳和智慧,黄则和花生汤能够畅销60多年,可有什么独门秘方呢?答案是没有。

据蔡菲菲透露,黄则和花生汤的制作工序与大家所熟知的并无二异,就是花生加白糖。若一定要探究有什么过人之处,那就是从黄则和老先生时代起,就对花生汤的熬煮过程进行数十年如一日的严格把控。“我们挑选品质好的沙地花生,泡水后将花生仁一分为二,然后脱膜,剔除出坏仁后摊平吹干,接着大锅熬煮五个钟头。”品尝黄则和花生汤,你会由衷地为工业标准下的传统小吃制作工艺叫好:花生仁粒粒饱满完整,入口即化;粘稠的汤汁清香扑鼻,甜而不腻;配上炸得酥脆的油条,炸枣,好吃得想来第二碗。

黄则和花生汤:古早味煮出新感觉

听黄则和二代传人、董事长黄荣华谈老字号。

多元经营走出品牌新路子

1956年,公私合营浪潮席卷全国。黄则和花生汤老店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为一家国有企业,虽然日常店铺还是黄家人在负责,但由于新加入了许多国企编制的老员工,且国家拥有的股权占大头,因此实际上品牌发展运营的决策权并不掌握在黄家手中。上世纪80年代末,操劳一生的黄则和有意退休,开始挑选接班人,黄荣华从兄弟姐妹中脱颖而出。“当时的黄则和花生汤虽然销量一直维持不错,但是属于薄利多销,钱赚得非常辛苦。再加上国企大锅饭体制,一些国企老员工很难伺候,也给日常生产经营造成一些困扰。”蔡菲菲说,当时大家都不愿意接班,舅舅黄荣华挺身而出,担起家族品牌,从此揭开了黄则和花生汤从家族品牌走向中华老字号的序幕。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厦门,许多老字号的经营理念发生了重大改变,焕发出新的风采,这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黄则和。在黄荣华掌管店铺后,就牢牢把握多元化经营的理念,他做出的第一项重大革新举措,就是在1991年推出黄则和月饼。此前的几十年间,黄则和花生汤售卖的商品种类不多,无非花生汤、油条、炸枣几样小吃。从上世纪90年代初,黄则和陆续推出了月饼、包子、肉粽、馅饼等点心。由于有黄则和金字招牌的保驾护航,再加上用心的纯手工制作,这些点心一经推出便深受百姓们的喜爱,大家从此知道:原来黄则和不只卖花生汤。

经过几年的精心耕耘,黄则和生产的糕点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黄荣华有了扩大生产经营的念头。2001年,黄则和开始做加盟店。由于花生汤保质期短的特殊性,加盟店只做糕点类。十几年来,黄则和加盟店陆陆续续出现在八闽大地,最高峰时达到100多家,作为一家具有浓厚本土化特色的小吃品牌来说,实属不易。

2004年,国营企业改制,黄则和花生汤迎来了改革道路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事件:黄家从国家手上回购51%的股份,将品牌所有权重新拿回。自此,黄则和的创新发展正式进入了快车道。同年,黄则和响应市政府号召,加入厦门市早餐工程,为商品销售打开了新渠道;2006年,黄则和扩大生产规模,买下一块20亩的地盖加工工厂,生产速度实现质的飞越;2016年,黄则和花生汤中华城分店及曾厝垵分店开业,这是品牌创立60多年来第一次开分店。

黄则和花生汤:古早味煮出新感觉
分店仍旧选在思明区,其中一家还在相距不远的中华城,这是出于怎样的考量呢?蔡菲菲解释说,虽然黄则和在经历多元化经营的改革后,产品销量蒸蒸日上,但花生汤的利润仍然非常薄,即使到今天一碗的售价也仅仅4块钱,比很多饮料都便宜。单品利润薄,盈利就得依靠走量。“思明区是厦门人流最密集的区域,居民和游客都很多,所以开分店首选思明。”当然,蔡菲菲同时也坦言,这两家分店的开张是一次试探性经营,虽然目前生意都不错,但是能否站住脚跟,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观望。

事实上,作为在思明区落地生根并享誉海内外的老字号,黄则和花生汤这些年的发展,得到了思明区政府的大力关心支持。黄则和于1994年和1997年分别获得“中华名小吃”和“福建名小吃”,这其中离不开思明区的大力举荐。2010年,中山路实现步行街全线贯通,当年黄则和花生汤总店的销售额实现暴涨。

“黄则和品牌的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思明区就是其中的‘地利’。我们很庆幸能够在这里扎根成长。”蔡菲菲如是说。

黄则和花生汤:古早味煮出新感觉

前来品尝美食的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图/姚凡

要开店 先去生产一线锻炼
黄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想要到“黄则和”工作的子孙,都需要到家族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锻炼。作为黄则和花生汤第三代的蔡菲菲,在负责总店运营之前,曾在工厂流水线上待过数年,精通许多糕点的制作。

“我认为黄则和花生汤之所以有今天的名气,除了得益于2005年之后思明区旅游业的兴盛,更重要的在于舅舅黄荣华敢于打破常规,创新发展,给后辈指明了一条道路。”受舅舅经营理念的影响,蔡菲菲接管中山路总店后,也在不断探索创新。细心的老顾客可能会发现,近年来黄则和花生汤总店的菜单总是不定期更新,这便是蔡菲菲的杰作。据她介绍,目前黄则和总店拥有一支专门负责新品研发的厨师团队,里面囊括了数位优秀的厦门传统小吃师傅。“每当我在外面吃到好吃的小吃,回来后就会拉上师傅再去吃一次,如果觉得适合在店里销售,很快大家就会吃到了。”新品的市场接受度并不是每次都那么高,因此每隔一段时间,蔡菲菲就会分析新品销售数据,将卖得不好的小吃淘汰。

去年夏天,黄则和花生汤总店推出了一款冰镇西米露花生汤,深受年轻人喜爱,日销量超过千份。事实上,在这款产品面世之前,差点被董事会否决。“当时董事会的长辈们觉得花生汤从来都是喝热滚滚的,冰镇饮用是异想天开。而且店里其他小吃都是热的,冷热交替,客人吃了闹肚子怎么办?但作为董事长的舅舅黄荣华却很支持我的尝试,最终力排众议让新品上市。”蔡菲菲说,黄荣华一直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因为他认为老字号要想不被淘汰,就要摒弃陈旧观念,勇于顺应时代潮流。不单是冰镇西米露花生汤,近年来推出的黄则和罐装花生汤、紫米年糕,近期将问世的黄则和蚝干萝卜饭、姜母鸭等,背后都体现了一个老字号勇于创新的精神。

黄则和花生汤中山路总店的对面就是麦当劳,在蔡菲菲看来,与黄则和花生汤同样成立于上世纪40年代的麦当劳之所以能将分店开遍全世界,靠的就是不断地推陈出新。黄则和代表的中华老字号复兴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黄则和花生汤:古早味煮出新感觉

本资讯信息是来自 逛鹭岛 小编 通过网络收集而来的关于厦门最新最热门的本地资讯。
您若也有需要分享的可以直接在我们网站上分享你的内容,让大家都知道。
版权声明,本活动信息隶属网络收集而来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清除信息。
【责任编辑:csw8923

大家推荐

留言评价

共有0条评论
重要提示:
你设置的联系邮箱是*: (当有人给你留言回复之时,联系邮箱可以及时通知你)
我们建议你填写正确的邮箱地址,如果你之前填写邮箱地址是错误的可以通过 【修改资料】 来重新设置
商业推广版块信息发布免费开放
加入圈子

【点击这里 - 扫描二维码加入主题圈子】

关闭